许不忌,遗憾的并没有从后者脸上看到什么变幻的表情,只得到了一句不痛不痒的肯定。
“嗯,这个回答就很不错,润色填充一番,便是上佳的文章答卷。”
简单的回答? 在座的所有人都听懂了许不忌的话外之意。
那就是如果只想要完成课业的话,那就以顾凤和的这两句为中心,紧扣住这两点填些虚词、实数亦或者地方政通人和之类的内容,就自然形成了一篇不错的文章。
顾凤和犹豫了一阵? 还是开了口:“下官等还是想听听阁老的训示。”
“训示谈不上? 简单说一下吧。”
许不忌一样沉吟了许久,终是放下了茶碗? 厅堂内众人无不正襟危坐起来,便是身旁同为阁臣的王雨森一样神情端肃。
“陛下问,我大明何以来今日之盛,当先知,今日之盛何盛之?”
许不忌环视道:“若不及唐宋之治,不及先人大世,何已谈盛。既言盛字,必是已远迈前朝,那言古论今,今朝到底优于前朝哪里。”
总言治隆唐宋,那今日的大明到底在哪些方面超过了唐、宋两朝。
“国家的核心在于政治,政治如果抓的不硬,那就没必要再去谈军事、经济、外交、科研、文化之类的附庸领域了。
自陛下登基御极以来,革故鼎新的第一步就是先动政治制度,成立了内阁,当时入阁的阁臣是暴昭、郁新、杨士奇和解缙。
内阁负责的任务是基本的政务决策、中枢运转、协调地方和统筹国事,这是确定了内阁的职权范围,在唐宋两朝中书门下这一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权。
内阁接管了我大明绝大部分的简易政务,每一名阁臣几乎都忙碌于会山会海和数之不尽的各省奏疏之中,而陛下较之于太祖皇帝可以从案牍之中抽身出来,集中精力的编著了《建文大典》。
这一步,改变了我大明录官取材的方向,继而废除科举制,取消了官吏之间的身份鸿沟,新的官员不再只是一名进士捧着本《县令到任须知》就可以走马担任的,而是需要一步步从一个基层的公员慢慢升迁。
这些从底层一步步擢升起来的官员更知民事,施政统辖游刃有余,民无怨诸事兴。
一县兴、一府兴、一省兴、举国兴。
继而才有的大盛之日,所以这首问,我大明之盛优于唐宋的,便是制度上的优势。”
许不忌说了一句制度优势,所有人便心中多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