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太湖水寇疯狂涌入长江的信息之后。朝廷的密探马上将这骇人的一幕如实地反应给太宗皇帝,太宗皇帝对此心知肚明,不过还是下了一道上喻,责问太湖管区的三州首领。
我同郑、石两人略加商量了一下后,由我出面三人联署上了一道奏章,解释说因为太湖水贼目前已经被我等团团包围,得不到给养,因此有一部分弃暗投明,经过我等持之以恒的感化之后,顿觉往日罪孽深重,已有悔过向善之心,然草莽之气已经浓烈,忽听闻西南有事,于是自发地追随蜀王入川,以御外辱,有鉴此昭昭之心,臣等不敢阻拦,惟恐再生事端,反为不美,最后又附了一些吹捧文饰之辞。
“屁话”太宗皇帝将我们的奏章看过之后扔到了一边儿,脸上的表情却是哭笑不得。
他自然知道这些水寇们的底细,也知道离开太湖的水寇们的大概数目,一万多人,算不得什么!假使淮阳王不带一兵一卒入蜀,那倒是很麻烦了,现在他总共带去的兵力不到两万人,对朝廷来说并不算是什么太大的威胁,可是对于稳定西南的局势,却是很有益处,这些人可都是淮阳王一手训练出来的嫡系部队,忠诚度自然高,战斗力也不会弱,用来威慑大理自是足够了!只是这道奏章也说得太离谱了,还什么持之以恒的感化?真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不过对于朝野来说,这倒是一个比较说得过去的借口,否则的话,从长江上面浩浩荡荡经过的庞大船队,应该怎么样来解释呢?
太宗皇帝思来想去,觉得这个表面还是要做一做的。否则就没有那么完美了,于是吩咐道,“王继恩,拟旨!下一道褒奖的诏书。就说杨、郑、石等三人自下江南,能够时时以百姓社稷为念,忠于职守,颇有建树,朕心甚慰,特下旨褒奖。群臣应以之为槽模,报效国家。至于赏赐么,就先记着!”
“内臣遵旨。”王继恩连连答应道,就要下去拟旨。
“且慢”太宗想了想,将准备离开的王继恩给叫住,补充了一句道,“这样吧,三个人都给加上四品轻车都尉,再给杨延昭加上一个两浙路安抚使地名号。叫他速速了结太湖之事!”
“是”王继恩有些惊奇,但是却没有多问,领命拟旨去了。
太宗皇帝又将那奏章拿了起来,看一遍笑一遍,最后自语道。“虽然这三个人放到一起有些不知所谓,不过总的来说,只要杨延昭在的地方,局势总会变得好起来的!这样地人不用,又要用什么样的人呢?”
等到褒奖的圣旨传到苏州的时候,我的军火生产已经轰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