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楼大堂,觥筹交错。
乡贡举子们初入长安,个个都是意气风发,高声议论着国事。
不少人甚至毫不忌讳地谈论着天宝五载的韦坚案、柳勣案、杨慎衿案,痛骂李林甫。
其中一桌正在说李林甫在任官的各个时期认错字的故事,高喊着“杖杜宰相”举杯敬酒,哈哈大笑。
忽然,有人高声喊了一句。
“石堡城根本不该打!其城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事若不捷,退则狼狈!”
薛白闻言,转头看去,只见是坐在隔壁桌的三个书生正在争执,喊话者年逾四旬,也不知是因为酒还是因为争执,面红耳赤。
他不由疑惑,原来乡贡举子对家国大事也这般清楚。
“不错。”元结对这话题很感兴趣,当即站了起来,开口道:“石堡城三面险绝,唯一径可上,倘若强攻,必死者数万,得不偿失,与其强攻,不如静待时机。”
这个话题对于一众举子而言有些陌生,大部分人都转过身去,继续饮酒。
唯有方才在争执的三个书生端了酒杯过来,想与他们这桌议论。
“诸君春安,在下严庄,这两位是张通儒、平洌,我等皆是河北乡贡……”
严庄三十余岁,思维敏捷,谈吐犀利,显得颇为干练;
张通儒便是方才高喊之人,年纪最大,科举十年未能中第,看着十分落魄;
平洌是个有些腼腆的年轻人,拿出行卷给众人看了,写得一手好文章。
“方才便是我与张兄争论。”严庄道:“我认为一两年内西北便有战事。”
“我依旧认为石堡城不值得发兵攻打。”
严庄道:“问题不在于是否值得,须知自开元二十九年石堡陷城以来,大唐已休兵秣马六年,将士们已等得够久,如今该考虑的是如何打。”
元结正要开口,闻言却是沉默一下。
这是大唐边事最重要的时政之一,他一直都在关注,知道天宝三载圣人就已命皇甫惟明夺回石堡城,但以失败告终,如今正好又是三年,只怕圣意已决。
末了,元结点点头道:“我依旧认为得不偿失,但看年初的募兵令,确有可能。”
严庄道:“元兄是极聪明之人,以为该如何打?”
郑虔抚须打断了这场谈话,问道:“你等可是在押策论题?”
“回郑太学,是。”
郑虔摇了摇头。
薛白瞥见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