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玄都四面城墙变为了黑色,整体看上去神秘又深邃,城池的脚下凭空增长了六米山石地基。
照比先前足足扩大了两倍。
把整个玄都硬生生撑高了六米,四面城墙的城门变成了升降式的吊门。
四面城墙的四角有十米高的巨型瞭望角楼拱卫王都。
周围七十二座六米箭塔散布在周围。
四面城墙皆贴了一面巨大的红色王旗,写着玄雍二字。
而下方这高六米的山石地基,实则其内是空心的,有些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跟精钢柱支撑着整座玄都。
柱长二十米,直插地下,每根柱上都盘了一条黑龙,隐隐约约有着黑气吸入柱中。
张羡也没想到这城池皮肤,还赠送了一座地下城。
这六米山石地基的四面皆有一扇巨型石门,不过开关在里面,山石地基表面坚硬无比哪怕红衣大炮轰它个十天十夜也伤损不了分毫。
而进入地下城的入口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王宫内。
四面城墙,东、南、西、北虽然也有四个入口但是这四个入口只能通往出城的巨石门,地下城是进不去的。
这个皮肤不仅仅改变了这些,原本的领主府如今的王宫。
也是大变了样子。
王宫就如同一座小城一般,三十九万平方米之大。
整体表面以黑、金、红,三色为主,
整体给人的感觉,威严、神秘、深邃、大气、萧肃。
从前往后看。
长达数百米的台阶,宽二十多米,台阶的两边是两面相对而立的城墙,城墙高五米,宽八米,两面城墙共建有百座箭塔,一路顺着阶梯蔓延制王宫的大门。
王宫的大门也是一面巨墙,下方中间的位置一扇高五米宽三米的大门。
巨墙的上方是一座三层角楼,长大数十米,高达九米。
王宫连同大门有三面城墙,分为正面,与南北两面,至于西面是一座大山,山的中上位置处盘踞山峰的一条龙,中上位置正是那条黑龙的龙首。
龙首源源不断的喷出水花,向着下方行成一扇瀑布。
山的下方是巨大的水池,池中的水一直保持在一个水位线不曾降过,也不曾涨过。
从王宫大门进去后,是一座巨型朝天广场。
广场的南北两边是通往其他楼阁小远,楼宇石亭的庭门。
广场的西面有一座阶梯长越九百九十米,有低到高九米。
登上的阶梯就是一座王宫大殿。
大殿的牌匾上书玄雍二字。
大殿足足有五百多平。
高九米,整体也是以黑色为主,入殿内。
比较空旷,九根黑色盘龙柱。
正面台阶上方的平台是一把黑色龙椅。
这座玄雍殿到是像古代帝王上早朝的大殿。
(此处省略五万字描述)
大概了解了如今玄都的样子后,张羡看向其他改变。
光幕的右下方有几条属性挂在那里。
百废待兴(被动):三个月内建造效率提高百分之五百。
君民同乐(被动)三个月内民心保持一百不变。
玄都繁荣度提高百分之五十、商业发展效率提高百分之一百(永久属性)
玄都军队士卒全员武力值属性提高百分之五,军心提升百分之二十,尚武崇军(被动)玄雍国子民崇尚武功,军队吸引力提高百分之三百(永久属性)
除去这些属性改变,还有两项,一个是国民数量翻倍,一个是华夏历史人物+1。
张羡心念一动。
玄雍龙都内徒然增加了一百零五万国民。
城内人口总数达到了两百一十万余人。
华夏三国时期。
蜀国人口仅仅九十余万人,还不过百万,吴国人口则是达到了两百多万人,可以说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张羡领地的人口就达到了吴国的人口。
按照一石粮食等于一百斤来算。
张羡这一个月的积累的粮食,约有一千五百万石粮食,约等于十五亿斤粮食。
两百一十万人每日消耗两百万斤粮食左右,大概可以供给两年左右的时间。
除了领主战的奖励外,主要就是宝箱所开出来的粮食,再有就是时雨龙珠与万粮宝瓶,两件东西的功效。
如今玄都一共开垦了六十万亩粮田,按照时雨龙珠的功效能让各种蔬菜水果稻田等等每年可以收成4~6次。
经过农业部研究出的简单的肥料,能让稻田每亩产五百斤粮食,一共六十万亩稻田,每收成一次约有三亿斤粮食,一年收成4次,就是十二亿斤,仅仅是这六十万亩的每年产的粮食就足以供给两百万人口二年所需。
按照张羡的规划,玄雍龙都居民控制在两百万人左右,至于地下城的规划,张羡决定把天牢就建在下面,地下城的规模与上方的玄都相差不多,好好规划也许有奇用。
整个金沙平原还是非常大的,整整八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要知道华夏中的江浙省也不过十万平方公里左右。
由于金沙平原中还是以放牧为主,所以张羡并不打算在平原中建造多少城池。
算上玄都,只留下十座城池,其余的领主捡起领地石,在玄城里待用,赐名开拓者。
往后国土面积增涨后需要建立新城时,领地石的作用就出来了,只要资源足够可以一瞬间建成一座巨型都城。
这几天的事弄完后张羡就要派人帮助其余九座城池将每日领民的数量提上去,一边收获更多的领地石,一边增长人口。
九十天后人口破千万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现在还剩下华夏历史人物和抽取特产这两项奖励。
张羡心念一动,优先选择抽取历史人物。
【系统提示:正在抽取文臣武将……检测到玩家张羡拥有七星级珍宝“点将台”获得加成,可从以下三人中选取一人。】
【永乐大帝·朱棣】
【沉鱼落雁·西施】
【冷面银枪·罗成】
好家伙,这明朝的皇帝难道轮流走一圈不成,张羡看着这三位人物,可以说,其中分量最大的就是这位永乐大帝,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