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浔去而复返,朱棣当晚从保定回来,看到他时也颇为惊讶,及至听夏浔说明缘由,朱棣颇为感动,问清辽东诸事措置妥当,暂不回去也无碍大局后,便允许他留了下来。夏浔提出,要以个人名义向北京本地士伸求助,寻找相关证据,也获得了朱棣的默许。
不过在朱棣的本意里面,还是希望经由官方来解决这场争端。可是,郑和快马赶到淮西,先是因为去的是陈寿好友的旧居,所以扑了个空,再询问左右邻居,一路探问着找到他那好友家,陈寿的消息已经到了,那户姓李的人家只说这孤本早已遗失,郑和也无可奈何,只得打马又回了北京。
在此期间,陈寿所找的那些好友,也是无计可施。他们有些确实其实不精通这方面的知识,有些并不是全然无知,可是他们都是成名人士,不是在处所上作官,就是处所上的名士,正如黄真劝夏浔的那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主动请缨跑来与朝鲜使节辩论,结果却输了,这千古骂名不就由白己来背了么?那是何苦来哉。
这些人有身份有地位,也就愈加地珍惜羽毛,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行为准则,这些位君子们都很明智地选择了远离危墙。
陈寿没有请来强援,大失所望。郑和把消息送回之事朱棣也大失所望。此事别无他法,只得让夏浔请出那些无人听闻过的所谓北京名士了。
朱棣使人去召朝鲜户曹判书刘宋耕来,对他说,我朝有几位处所名士对朝鲜使节所言大有异议,着令他们君前辩论,若是刘宋耕所言有理,驳获得北京名士,鸭绿江、图们江以东所指定的领土和人口,自然划归朝鲜所有,若是否则,还叫他好生回去,传诏朝鲜国王,而后少生事端。
此前大明君臣的窘境刘宋耕也觉察到了一些,现在官方人员没有办法,弄出一堆甚么北京名士,老夫有备而来,他们便能辩刻我么?
刘宋耕信心十足,立即奋起精神,撸胳膊挽袖子直奔行宫。
夏浔已经把人带到了,在他奉求的诸人中,大家好一番考证最后集中汇总,请出了四个人为代表。
他们赶到行宫之前,夏浔已经了解了一下他们掌握的资料,并且进行了一番筛选。
好比一个叫华梁的夫子,见了夏涛捻着长须,慢条斯理地道:“相传,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太昊大帝龙身人首”
夏浔马上把他mt了过去,很客气地对他说:“老先生,伏羲大帝乃上古人物,人当有其人,只是年代过于久远,遗传事迹多已蒙上了神话色彩,许多工具难有确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