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之前,郑卫民收到了陕北的信。
字迹明显不一样,多了许多稚嫩,底下的落款竟然是徐奋强。
“这小子,竟然也会写信了。”
打开看了一下,嗯,不错,还是徐家村大队的事儿。
最关键是信息有了,徐志全成功拿到了贷款,并购置了设备;郑卫民本来还想让韩亚文帮忙做担保,但没想到徐志全还真能踢打,直接找了县里。
备用方案用不到,挺好;回去要和蔡志勇说一下,但他那边没有化肥,想说动县里难度很大。
一台机器要将近一万块,县里面能给批一千就到头了,剩下的款子他还得等。
再往下看,徐志全还让别的大队的人来砖厂干活,这个好,先富带动后富,总不能把好处都捏在自己手里,那样不行。
徐志全精明着呢,这才是他要郑卫民看的重点;他徐志全可不是个不敞亮的人,你郑卫民能想着陕北,能弄来那么多东西,我徐志全也不会全攥在手里,不会让其他人看不到你的好——他还要为将来考虑。
郑卫民回了宿舍,扬了扬手里的信:“蔡大哥,陕北的信到了,他们的贷款下来了,买了一台大机器。”
蔡志勇忙凑了过来,从郑卫民手里接过信,还没看就先问了一句:“贷了多少钱?”
“一万块。”
蔡志勇连看信的热情都没有了:“一万块……卫民……”他开始摇头苦笑:“我这到哪儿给人家弄这一万块……”
“信里面写了,徐支书找了公社和县里的领导,副县长找了供销社做担保,贷了一万块出来。”
蔡志勇不知道陕北那边有化肥的事情,他光凭借自己的脑补。
徐家村那边种了苹果,还是六百多亩,这在县领导心里是很加分的;徐志全可能还有自己的关系,所以办成了这个事情。
但老家那边不一样,他们大队没有这个关系,想办下来贷款非常难。
他把信又给看了一遍,叹着气还给了郑卫民。
郑卫民说道:“蔡大哥,你叹什么气啊?这个事情不一定就弄不成。”
“那你说说,要怎么办?我都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宿舍的人都围了过来,等着听郑卫民的办法。
毕业之后他们去哪儿还不一定,如果没有留在北京而是被分回了老家,这个法子说不定可以做参考。
郑卫民难得感受到了压力:“哎呀,你们不一定能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