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性,自然也能将其宣扬,让这个故事在这个世界广泛流传,并且还可以“务实”起来,真正的将竹子给“格”了。
大明与天下,将迎来一个新的圣人。
徐信迎着阳光,眯着个眼睛,仰头看着东宫的牌匾。
大不了他就学司马老乌龟,熬死一个个对手,最终……夺权。
所以一旦有选太子陪读的风声,京城的达官显贵肯定会拼了命的将儿子塞去,徐信这个出身,真没什么竞争力。
他身边跟着一个身穿湖绿缎袍的太监,正是张敏手下的曹正淳,正在为他引路,带着他去见太子朱佑樘。
同样的,有多少的富贵,就要承受多少的磨难,如此才能对等。
太子陪读是一个收获大于风险的位置,只要太子继位时陪读没凉,入朝为官成为一方大佬,那是很容易的事情。
数日之后,王府门前迎来了宫中司礼监宦官宣旨。徐信站在宣读的宦官面前,恭敬谨听,直到听完他宣读的内容,整个人也是放松了几分。
既然不是打太子,又为了起到警戒作用,那下手无疑就要狠了,固然不会被打死,被打个半残的,也不是少有的事情,历朝历代以来,是真有过被打死的太子侍读。
“奉天承运……选王守仁为太子伴读,入东宫同太子一道进学!”
这个故事说明了儒家“格物”的空想,太过唯心,不务实。
徐信能够如此笃定张敏能办好事情,那是这些年和曹正淳维系好关系时打探出来的结果。再者说了,就算这件事真的没办成,对徐信来说,也就是后边布局比较困难一点罢了。
徐信对大明的历史记得不多,但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在后世广泛流传,甚至上了课本,这事他还是记得的。
徐信和曹正淳在宫中并无多少交流,两人的交情是私下在宫外,在皇宫之中,不知有多少人的耳目盯梢,接触的太过,就有可能被人盯上。
“无妨,我相信张敏能把事情办好。原属于曹少钦的一些好东西,他可是非常想要的。”
而这本披着儒家之皮,实际上属于现代入门科学书籍的《格物致知》,就是徐信对这个时代的一个试探。
“你就是王守仁,这些书,都是你写的?”
倘若太子做错事,教导太子的官员并不会责打太子,而是责打侍读,从而起一个警戒的作用。
历史上王阳明“格”竹子的方法有问题,光是用肉眼去看,自然什么都“格”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