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赝品了?”有学生问道。“应该是这样。”老师回答道。另一个同学则插嘴道,“也很难说,史说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节度使期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其中最贵重的自然是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陈明洛见大家都比较有兴致,于是就说道,“但是也有些人认为,史虽然记载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法,但是并没有指明其中包括《兰亭序》,而且此后也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更隐密之处。与之相反,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兰亭序》没有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唐太宗死时,并没有提出要将《兰亭序》随葬,而是将《兰亭序》交给了同样喜爱笔墨丹青李治。李治多病,不久病亡。临终前,他在病榻上遗诏,把生前喜欢的字画随葬。因此,在《兰亭序》失传之后,就有人怀疑《兰亭序》并非随葬昭陵,而是被藏在乾陵。据说唐代皇陵有十八座,被温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还。在唐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兰亭序》的真迹,这也使更多人相信《兰亭序》随葬乾陵的说法。”学生们在这边儿谈论,老师倒是一点儿都不在意,而是笑着看着他们争论。陈明洛的说法,自然是现在大多数专家们都比较赞同的一种,毕竟千余年来一直没见《兰亭序》的真迹面世,随葬乾陵的说法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从心底深处来讲,大家都不希望这幅优秀的法作品毁于兵火。“现在让我们写行草还是有点儿为难,所以我们一般是先从楷开始,楷自然是有门派之别,如魏体、欧体、褚体、颜体、柳体、瘦金体、赵体等等。所谓魏体,是指北朝元魏时石刻、摩崖、造像石上的体,又称魏碑。欧体是唐代欧阳询所创的楷体,褚体是唐代褚遂良所创的楷体,颜体是唐代颜真卿所创的楷体,柳体是唐代柳公权所创的楷体,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在唐人薛稷楷体基础上所创的楷体,赵体是元代赵孟芾所创的楷体。在众多的楷体中,颜体的雄健庄重,瘦金体的遒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