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第二次科举考试是按照全新规定执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比起带有旧时代色彩的洪武二年第一届科举考试,洪武五年的第二届科举考试才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
因为这是第一次完全按照自己规矩来的科举考试,是罢黜儒家学术作为官方认证学术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已经被完全掌控的明国礼部完全按照苏咏霖的要求进行考试的筹备。
这一次科举考试比起上一次科举考试的条件要好得多,没有了内外部因素的掣肘,甚至于各地考场都已经建设的七七八八,行省、州和县的三级考试都已经有了明确的规章制度。
进入中都之后所进行的会试和殿试两场考试自然也不用多说,礼部直接包圆,全权负责。
大明国新一批的人才们跃跃欲试,准备通过这场考试证明自己的努力没有背叛自己。
苏咏霖在洪武五年正月十五日召开的礼部考试会议上对这一次考试的情况做了一个基本了解。
洪武四年下半年,作为最终考试之前的选拔考试环节的县试、州试和省试已经完成,总人数超过三万的考生已经有大部分抵达了中都,等待着三月初一的会试和殿试。
而考生之中,人数最多的还是文科学子。。
科举考试的改革至今不过四年,苏咏霖为了拓宽社会各个群体的上升途径,除却原有的科举科目之外,又开辟了理科、工科和法科三科的考试。
但是时间终究比较短,就算经过了对士大夫阶层的毁灭性打击,参加文科考试的士子的人数还是多余其余三科。
不过洪武二年的时候,其余三科考生加在一起还不到文科考生的百分之六十,到了洪武五年,这一数据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六。
可喜可贺。
但还是少,这说明社会的惯性之大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
而在理科工科和法科的考生当中,洪武二年,法科的考生明显多于理科和工科考生,几乎等同于二者相加的人数,接下来就是工科,最后是理科。
洪武二年还没有完善的分级考试制度,且三科考生的报名人数也必须要分级,所以洪武二年的考试当中,录取比例最高的就是理科考生。
当时的录取比例几乎达到了每两人就要取一人的状态。
还是只要报名参考,就能冲击接近百分之五十的录取率。
当年的理科考生赢麻了。
这种情况是后来科举考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