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欺凌的波兰族裔难民的迁徙,整座城镇的人口早已突破了3000大关。
在这个只要是男人就要拿起武器当民兵的年代里,洛伦镇长可是从难民中挑选出来500多男性充当民兵,能在逃难中活下来的人中,青壮男性所占比例还是蛮大的,战乱是最高效的淘汰机制,它会把老弱妇孺轻而易举的‘刷新’掉。
而且,这个年代的平民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看似显老的男人,实际上也就30多岁,完全可以拿起武器上战场当‘炮灰’!
因此,波兰民兵中不乏精瘦的30多岁老头子兵,洛伦镇长也不需要对这些人进行所谓的军事训练,他们又不是正规军,只要能挥动镰刀扣动扳机就足够了。
最后一波波兰民兵被轰下城头后,剩余的波兰民兵再也不敢争夺城头的‘驻防权’,只能满脸绝望的举着武器对准已经开裂的木制城门。
一队队幸存波兰火枪民兵中,打的最准的人已经站在了城门的正对面,洛伦镇长不懂打仗,但城防治安官还是明白的,他本身就是一名退伍军官充任。
在治安官的整顿下,波兰火枪民兵在城门正对面的‘安全距离’外列出十多列轮射队形,按照火枪射击熟练度从第一排往后顺次递减,第一排负责射击,后面的人负责装填。
这样一来,波兰火枪民兵不用进行他们完全不懂的队列转换,只要站在原地各司其职便可以,前面的射击手死了,第二排的人顶上去就是。
这种轮射火绳枪的机制,是实战中最适合民兵火枪兵的作战方式,因为它对队形的要求很低,战场上士兵们的情绪是十分紧张的,能让他们站着不动打仗才是最稳定的,一旦产生队形变换,很可能打着打着自己人就撞成了一团……
这就是欧陆军队的射击队列,尽可能简化射击时阵列变动行为的原因,也是近代欧陆军队强调走队列踏正步的缘由。
随着城门在一声巨响下应声而破,城门外陡然爆发出嘹亮的欢呼声,太平军新征士卒组成的火枪队,排着射击队列狂热的呼喊着在烟尘中冲了进来!
“杀白妖上天国!”
“开火!!!”
冲进城门的太平军新征士卒第一时间就看到了对面排成整齐火枪射击方阵的波兰火枪民兵,下意识的抬枪对准大致方向扣动了扳机,枪机上的火绳骤然怼进了药室,在半秒到一秒钟的延迟后,铅弹在黑火药爆发的动力下,猛地从枪管中冲出去,射进柔软坚韧的人体!
与此同时,早已守候在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