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位魏王之后,程远志所面临的局面一下子就明朗起来,由于自己本身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袁家是大汉最大的世家),且一直以来对世家豪族的策略很温和,是以,对于他进位称王之举,世家豪族也都秉持着喜闻乐见的态度。
这与另一时空里,曹操所面临的局面截然不同。
原时空里,曹操在平定中原及河北的过程中,多有屠城、屠兵、杀贤之举,大搞“白色恐怖”,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策略统治天下。
如三屠徐州,官渡战后坑杀八万降兵。另外,每次在政治地位提升时,曹操总会杀掉一些名士,通过“杀鸡儆猴”的手段,来威慑世家大族。
边让、孔融、崔琰、荀彧,荀攸、杨修等人,皆因此而死。而这几位名士所代表的孔家、荀家,崔家及杨家,都是大汉首屈一指的豪族。
此举,大大触及了士族的底线。
是以,曹操治下的魏国,虽然表面上维持着脆弱的平静,暗底里却是汹流涌动。
在这个看脸更看出身的时代,曹操出身的缺点(宦官之后),相貌缺点(丑陋),被无限放大。世家大族虽然反对他,迫于武力,也只能暂时蛰伏下来。
敏觉的曹操自然也意识到了这点,并对此迅速做出了应对,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发布了一道“求贤令”,主张不拘一格提拔有才之士。打击蠢蠢欲动的豪族世家。
同时,为了改变自己的出身,拉拢世家的支持,曹操还对自己的家谱进行了修改,称自己乃是西汉开国名相曹参的后人。
但是,此举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由于之前陈琳的“讨贼檄文”犀利起底了曹操的祖宗十八代,天下人都知道这(曹参之后)是曹操在往自己脸上贴金,都知道他本姓夏侯,名义上的爷爷曹腾只是个宦官,与名相曹参毫无关系。
理念不同,是世家与曹操之间最大的分歧。
曹操崇慕于法家、兵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武平乱,这与大汉士族们提倡的儒家理念背道而驰。
儒家提倡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而非“霸武横推”。
整个天下虽然狼烟四起,诸侯并立,但其实大家都是汉人,都是同宗同族。曹操以暴烈的手段对待汉人,动不动就屠杀,大搞“白色恐怖”,这如何能令他们信服?
这也就是为何赤壁之战时,曹操麾下能人异士最多,却都个个保持沉默,冷眼看其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