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县的灾民确实是从外县涌过来的,今年天气干旱,好多地方几乎颗粒无收,尽管也有一些县令向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可是赈灾的粮食还没下来,因此就导致灾民携家带口开始逃难。
玉山县的灾民只是很小一股,大部分都向东去了京城的方向。
逃往玉山县的灾民大多是家有老小,实在奔波不了那么久,所以才选择了较近的玉山县。
至于为什么会来玉山县,也是因为他们听说了卫宴兴修水利的事,知道玉山县在这次旱灾中并没有受到影响。
这些灾民足有两千人,如何安顿他们,成为摆在卫宴面前的一个难题。
当卫宴把两个师爷和马鹏叫来商量此事时,两个师爷都觉得应该把灾民遣回原籍,这些灾民又不是玉山县的人,他们没道理要管这个闲事。
马鹏道:“可那些灾民都饿了好多天,如果这时候把他们遣散回去,他们在路上岂不要饿死。”
其中一个师爷道:“我知道你是好心。不过这天下的事多了去了,难道我们都管得过来吗?
你可知道要养活这些灾民,一天要多少粮食。玉山县的粮食本来就不富裕,如果再接济这些灾民,那本县的百姓就要饿肚子了。”
马鹏被说得哑口无言,虽然师爷的话是有些冷酷无情,不过也是站在为玉山县百姓考虑的基础上。
就在这个时候,卫宴开口了,“要赈济这些灾民,本县的百姓就要受苦。可若是不赈济这些灾民,我心里又过意不去。”
两个师爷都道:“大人心里不必过意不去,这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有个轻重缓急。为了玉山县的百姓,大人有时候该舍就得舍。”
“可我实在是不忍心,所以便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卫宴开口道。
“什么法子?”马鹏赶紧问道。
卫宴道:“前日我翻阅卷宗,发现玉山县在本朝刚建立时,有一千或两千的守军。可是近年来,守军的数量一直在减少,如今县城只有五百守军,可是拨给守军的军田却并没有减少。”
两个师爷道:“当时有一千或两千的守军,大概是因为鞑靼那时候总进犯边关,后来边关太平了几十年,所以守军才逐渐减少。”
卫宴道:“可是如今边关又开始不太平,所以我有意征召一些守军,补足两千的人数。”
马鹏道:“我明白大人的意思了。灾民中肯定有不少青壮年,大人可以把这些青壮男子都编入守军。”
卫宴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