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现在是在搞改革,具体的什么情况,不用说他,就是老师们,甚至是系主任都说不准的。
叶小文听着,却是想起来了,前世的时候也经历过。
毕竟他当时也是非常担心交学费的,因为当时父母双双下岗了,他当时是公费生。
教育改革,其实从开始的那一天就一直在改革,从双轨制,到并轨制,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停下。
1977年,暂停了十余年的高考重新向大众打开大门,570余万考生涌进了考场。
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益于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各种“福利”,大学生身份是个令人艳羡的“金牌”,高考成为了改变命运的宝贵机会。
大学生们都喜欢把大学校徽别在胸口上,那是作为大学生独一无二的荣耀。
那时候只要能考上大学,就是国家的“准干部“,在学校吃“皇粮“,不花家里一分钱,学校还会给学生补贴。
毕业包分配,农村出来的孩子还能换成“城市户口“……”这时的大学生是很受人尊敬的,连带着家人也沾光,毕竟出来就是“干部“。”
1985年,教育改革迈出了第一步。
国家教委规定,高校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实行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并存的“双轨制”。
“双轨制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之前全国大学生都是免费的,国家政府投入给高校的经费不足,就改革成了双轨制,一部分缴费,一部分自费。”
“双轨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
像叶小文,赵玉军,就是双轨制的产物。
1987年《人民日报》刊文《魔都高校招生新热门三千青年报考自费生》,报道称:“报考自费生的人,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
在“双轨制”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通过自费方式走进高等教育的殿堂。
在双轨制施行的数年里边,还是很有成效的,一方面“双轨制”招生模式对满足地方人才需求、缓解高等教育经费压力、提高国民素质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教育资金。
当然了也是有一些弊端的,比如自费生被很多人误解为“花钱买分”。
吴可贵等人还在担忧着,但是叶小文和赵玉军两人不担心啊。
学费嘛,他们本来就是要交的,至于分配工作,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