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有真正见识过战事,只怕并不太明白。
李业也知,但凡官员,听了这样暗中带着吹捧的话,没有自己拆台说自己不明白的。
郭延铠终于说:“朝廷的规矩如此,兵是不好带,本王身为皇子还好一些,旁的将领怕是要受人微词。朝中大臣们也是怕五代十国兵乱再现,亦是为了大周安宁。”
李业心中一沉,不禁想到了世宗皇帝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对不起),难道自己还是要提前荣养?自己得的那些钱是不少了,可是男人尝过权力的滋味,哪里是能舍就舍的?况且,如今他长子与家里不亲,多少年不归家,而次子还小,根本接替不了他。
李业头一回怨起了小杜氏,因为她让他长子不在身边协助他,可以及时接替入朝,延续家族荣华,他又仅剩一个小杜氏生的次子。
小杜氏确实会讨他欢心,他们当年做出的事让李业也多少知道小杜氏是心狠之人,不让妾氏生出儿子来。年轻时的李业很喜欢小杜氏,对妾氏不怎么看重,也未必想要求得庶子,况且与杜家联姻关系更重要。
这时,朝廷有夺兵权之态,他才发现人丁单薄,与长子离心的后果——都是小杜氏。
反了,投了西羌,还是放下兵权荣养?
他竟是比哈姆雷特还要头疼。
赵清漪又叹道:“皇上到底是仁君明君,也不能听朝臣片面之言,西北屏障中国,自然重要之极。还是宣抚过后,再商讨个更完善的对策来。”
赵清漪刚才打击了他这么些时候,吊着他这么久,也猜出他的各种思考,时间差不多了,才说了一句这样很有弦外之音的话来。
赵清漪还特意看了郭延铠一眼,郭延铠这时装得好逼,似笑非笑当中。
李业目中精光一盛,好像那些为难的选择可以不去选,有更让他容易接受的选项。
这还要宣抚过后再说,说明在这件事上皇帝和朝廷会很大部分上听取郭延铠和赵季青的意见,他们会结合西北的“实际情况”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李业这时也一点都不鄙视赵季青了,对郭延铠也更加重视。如果能将女儿芊芊送到他府上,联姻结成利益同盟,他势必在京中要维护他的。
郭延铠能当皇帝最好,他就能当上国丈,而如果他不能当皇帝,也是亲王,皇上现在身子还好,总能拖到小儿子长大。将来李家有两个撑起门庭的男人,又八王爷和杜家,甚至有庶女嫁的姻亲家族的帮助,李家势力更大。
那时他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