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了南北防御体系,做为人形的左膀右臂。
在关城的南北相距两里远,有北翼城和南翼城,城内也有驻军,遥相呼应。这下东南西北都有坚城呼应,该满意了吧。这位设计者还觉得不够严密,光在陆地上扎紧了篱笆,万一敌人坐着小船顺着浅海摸过来咋办呢。
于是又设计了老龙头和宁海、威海两座城,直接把长城修进了浅海,还配上两座坚城,驻扎守军严密监视,这下想从浅海偷偷溜过来也没戏了。
按照明末的军事能力,别说后金军队攻不破山海关,让明军来攻城一样也非常非常难。只要内部不出现问题,这里就算做不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十夫、五十夫也应该够了。没有几十倍的兵力,怕是连关城城墙都难以靠近。
那么山海关总兵杜松有多少兵力呢?整整七万!其中少一半是从辽东镇撤回来的关宁军,战斗力在大明边军中还是挺强的。
要是这么算的话,努尔哈赤没有七十万兵力根本就攻不下山海关。那努尔哈赤有七十万兵吗,这不是废话嘛,大明砸锅卖铁把卫所里的老弱残、连同吃空饷的兵都凑上,估计也就这么多了。
根据路上接到的战报,后金这次集结的兵力大致在3万到6万左右。攻城一方比守城的数量还少,明显是攻不下来的,洪涛为啥要动用陆军御驾亲征呢?
谁要是这么想那就叫纸上谈兵了。杜松的职位叫山海关总兵,拥兵七万不假,可他的防御范围可不止一个山海关,而是从古北口到山海关的所有关隘。
在这段长城中包括了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三个交通要道,都是从辽东地区进入河北地区的必经之道,还有如桃林口、界岭口这类山谷小径,也必须安排重兵把守。
京城之所以能被明成祖朱棣选为国都,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也有其地理原因。对于初期的明朝来讲,主要威胁来自于北方,而京城的地理特点不仅有利于向北防御,还便于向南联络。
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和渤海,在京城的西、北、东南三个方向形成了天然屏障,而向南则是一马平川,交通便利、农业发达。
当年隋炀帝把运河修到涿郡,就是想以此为据点控制北方。宋朝之所以一直处于战略被动,也是因为失去了燕云十六州,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无险可守。
想从辽东以及东部蒙古地区进入华北平原只有三条路,第一条叫卢龙道,它得名于汉魏时期的北方关隘卢龙塞,也就是后世的喜峰口。
出喜峰口沿滦河东岸向北翻越燕山山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