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目标确定了,鱼塘垂钓园这版块就是他们家人接手了,那就一定要搞得有声有『色』。
“她们就是搞得食物链循环利用。”顾凡心就给爹娘普及一下所谓的食物链循环利用知识。
有一对夫妻,他们家养鱼池就是跟猪舍连在一起的。
听说在她们家所开设的鱼塘周围建有猪舍,每个猪舍养猪十多头,猪舍的排便池就直接通往鱼塘。
猪的消化道能力有限,没有被肠道充分吸收利用的食物形成粪便后还有利用价值,所以他们就用猪粪作鱼饲料。
夏天猪粪不够用时,则用菜籽饼作饲料补充。
这样喂养的鱼,味道鲜美,和野生鱼没有什么两样。
此外,他们家还在鱼塘边种菜养禽,全是“绿『色』食品”,来钓鱼或参观的客人中午用餐便有了来源。
“钓野生鱼,吃农家菜”成为吸引周边城里人的品牌。
池塘养鱼主要饲养技术包括混养和密养、轮捕轮放、日常管理和综合经营。
公元前5世纪的《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着作。汉代养鲤已十分普遍。
唐代由单养鲤发展成草鱼、青鱼、鲢、鳙等多种鱼类混养,是池塘养鱼技术的重要突破。
至宋代,各地从长江中张捕上述4种鱼苗进行饲养已相当发达,并已认识到这些鱼类不能在池塘自然繁殖。
明代出现了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投饵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的萌芽,并对鱼池建造、放养的密度和鱼种搭配、投饵、施肥、鱼病治疗等均有较详细记载。
明代中叶(15、16世纪)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在鱼塘堤上栽种桑树、果树等,将养鱼和养蚕、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经营。
在同一水体里放养栖息习『性』不同、食『性』各异的异种同龄和同种异龄不同规格的鱼类,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特『色』和核心。
混养的鱼类应为习『性』相关,对水质和水温(在生长季节)要求相似。混养的理想鱼类有鲢鱼、鳙鱼(上层鱼类)、草鱼、鲂鱼(中层鱼类)、鲤鱼、鲫鱼、鲮鱼、青鱼(底层鱼类)等。
将栖息于不同水层的鱼混养,能立体利用水体空间。
与单养相比,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放养鱼的密度。
草鱼、青鱼的粪便既是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又能提供大量有机碎屑以及孳生的细菌群体,供鲢鱼、鳙滤食;
鲤、鲮、鲫可清除残饵,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