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就这样从天刚蒙蒙亮的凌晨一直到正午时分的数个小时,张伟一刻也不敢耽误。终于完成了砍柴和初步制泥和塑形、堆空心土堆、烧炭这三大任务。很多木柴和树枝在并不正确的方法下都烧成了灰烬,但还是有一些黑炭被张伟挑选出来。
就这样到了下午的时候,终于进入到了准备烧陶的阶段。经过数个小时的风干,那泥巴虽然看起来还是有点儿软,根本不能塑造成上面向内凹的造型,可终究可以塑造成小泥筒的样子了。在夜里的思考中,张伟想到了很多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坛口自己有可能造的不够规整,最后根本盖不严盖的问题。因此很早用树枝制作了简单的圆规,并尽可能认真的把“泥桶”的“桶口”制造的尽可能规整。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泥桶”的“桶盖”倒不那么难捏。如果捏的不好,张伟也早想好了:如果盖子造的不规整,那就只能通过烧制之后的后期加工来解决了。。。
木炭堆积起来带来的火苗的确比柴火强了很多。绳纹时代早期的日本绳纹人或是新石器时代前夕更原始一些的旧大陆,人们在烧制陶器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陶窑,而是直接在火堆里点火,温度在刚好能把铅块融化的四五百度左右的火苗温度,是靠堆积概率来选取成品。
而张伟却知道:木炭的广泛应用是冶炼铜矿的基础、可以把温度提高到七八百度到九百度左右的水平、具备了冶炼青铜的可能性。瓷器的冶炼技术实际上比古代冶铁炼钢更难,因为需要更高的炉温、在欧洲历史上几乎和生铁一样要到很晚的时候才掌握了。不过张伟却相信:虽然自己很多方面都可能不太讲究,烧出来的陶器肯定不是什么好货,但不求这些陶器有多坚固、效率如何,只要能用即可。
而且为了保证成功率,张伟对制造的规格也多少有了点儿控制,没有造太大的坛子,大概只是一尺有余左右大小的罢了。而且陶罐的厚度可不低。那种原始社会晚期文明早期的超薄陶器,是此时刚刚开始手工劳动的张伟没有办法试制出来的。这点儿容量虽然解决不了根本性的存储问题,那多造几个就好了。而且张伟有了制造扁担的打算,两个装好物体的陶罐,不应该超过自己这种并没有长时间干过农活的人可以肩挑的程度。
那如同喷吐火焰一般的火苗吸引了在很远的地方偷偷围观的几个刚刚外出采集归来的女人们,这让几个女人对张伟更加有了一种神秘的感觉,虽然仇恨之心还没有完全消退,可也多了几分内心中难以察觉的期望。
天色临近傍晚的时候张伟并没有把握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