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眼为什么只有不到一寸粗细、深只有一人左右的距离,分布排列间距有一米左右。我只是觉得:圣主决定把炮眼扩大为三四寸大概一人胳膊左右的粗细,深度和排列密度却不变有些保守了。这铁山不同于寻常的石头山,我看排列的密度至少缩小到两尺为好。而且一次同时引爆这么多炮眼有把握么?我建议还是分批次进行引爆、一次只一同引爆不超过九个眼比较好。如果把炮眼的直径扩大到五寸左右,挖掘上也要相对容易些了。。。”
张伟虽然不知道这个匠人的意见十分正确,但宁可浪费也不能炸出的矿石不够细的思路总是没错的。
这样的炮眼让张伟多少也要花费些功夫才能利用准备好的铁器在那专门挑选出来的铁矿含量似乎比较多的地方开凿起来。其他人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往往先用火炮在十几米左右的距离上发射初速上百米每秒的铁杵在岩石上炸出一个孔来,然后再以人力慢慢的进行加工,多少也能起到一些帮助性的作用而不是全由张伟负担。
这样经过连续三昼夜的忙碌,终于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几天完成了八百多个炮眼一共百余组爆破点的布置。
到了这个时候,在没有专门的凿孔机的情况下整个采矿大军所携带的铁器几乎都被消耗一空。
谨慎的张伟当然没有选择一同引爆那些炮眼,而是先试探着引爆一组看看效果。如果炸出来的石头有问题或者对火药的威力估计有误,那么就只能试情况看看能不能运回去加工了。
张伟还记得自己父母小的时候就从事过以人力砸石头一类的重体力劳动。在人体消耗很大的情况下一个人一天就能粉碎三十吨石料?那么这样就算保守一些,几千人忙碌数日到十日也是很容易将那些被炸出来块头太大太不规则的石头加工成比较适合的铁料。选矿则当然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一次试爆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给了张伟一些小时候在满城汉墓附近的水泥厂附近观摩爆破石山时的感觉。当然,似乎也有些不同。足足七十五公斤黑火药在爆炸的时候产生的硝烟可比寻常近现代工业炮眼的三四公斤硝酸铵大多了。这让爆炸产生的音响与烟火似乎更匹配一些。
真实的近现代矿山爆破给人的感觉:是震撼整个山丘一般的动静可爆炸起来的硝烟往往仅仅是山脉中冒出来的小小棉花点。可见:恐怕很多影视甚至战争纪录片乃至战地记者新闻纪实都无法反应的事实是:爆炸带来的音响效果往往隔着镜头被大大的低估了。
大量的黑火药在爆炸的时候产生的声响也不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