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的内陆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了。
规模达到三千人左右的“水师”配备了四十艘“标准船”和一百六十门一百五十毫米左右的黑火药线膛炮。还有至少六百四十支发射箭散弹的二三十公斤四号左右级别重型散弹枪;一万两千千多支五公斤左右的无后座力陶罐喷筒。
即便是杠杆式的散弹枪,对于此时夏地的工业技术水平显然还是有些难度。尤其是箭散弹大量生产时所需要的技术工匠积累还是不足。要在短期内不影响其他工业部门发展的情况下最快速的武装出一支能够在防御中对抗拥有无烟火药武器武装的兵器,张伟能够选择的手段也就只有这种套筒火门炮模式的钢制散弹铳了。
至少在身管材料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并不算怎样高级的包钢套筒炮也能以五公斤左右的身管重量发射上万焦耳威力的弹丸。如同可以至少一次发射三次的单兵松木炮一般。就算是按照面对那种会隐蔽的对手几千发子弹杀伤一人的效率,每人携带的一百二发待发散弹也能实现一次战斗杀伤相当于自身兵力百分之几实战环境之敌的目标了。
这个比例看似很不怎么样,可实际上在某些官兵们都有意识进行分散卧倒展开交战的年代。这却算不上差到无法接受的效率。
二十世纪的历史上的确有很多强军,可以做到实战环境下仅仅靠轻步兵就能杀伤相当于自身兵力十分之一到四五分之一敌军的目标。可是这方面的弱旅也不少,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南线奥匈军队对意大利军队等,往往一次战役消耗光弹药带来的被俘居多,死伤则只有双方兵力的几十分之一。
这样算起来,甲午战争中清军出动数万到十万参战兵力仅仅杀伤日军几千人。相比一战南欧那些,还有二战早期投入上百万军队仅仅杀伤几万德军的波兰也相差不会太远了。
这种战斗效率在民国前期带来的反应则是大多数作战必然变成大部队的阵地战和对垒战。也只有大部队的阵地战和对垒战才能提供足够的弹药后勤资源。
张伟对夏地暂时这种条件下缔造出来的队伍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拼着命达到二十世纪比较差水平栓动步枪轻步兵的战斗效率,那足够可以算是有相当成就的了。
如果真遇到太强的对手,主要思路还是依托船只所在的河流作战。
对军事史稍微有点儿了解的张伟明白,徒步步兵的火力后勤携载终究是个不小的问题,在这方面条件最好的是船只。
一门初速同样为每秒四百五十米左右的一百五十毫米散弹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