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时间的准备,让整个夏地在大批外来移民到来的时候不至于因为缺乏准备手忙脚乱。当然,因为这几年来在工矿科教方面的人力非常紧张,只能维持几千全职人力在未来移民的准备方面,因此就不可能让新来的人,至少是那些女孩儿和少女们住上如同后世大户人家水准一般的砖瓦房。
比较像样的砖瓦民宅,就算是非楼房,平均每平米综合成本也在一个工作月或三分之二个工作月左右。五千左右这方面的劳动力几十个月的时间只能制造出十几万平米的建筑区,对于几十万的新移民群体来说这肯定是不够的。而且比较像样的砖瓦建筑还要跟很多工程上所需的人才抢资源与人才人力。因此新建的住宅区更像是日本那样某种木建筑结构为主的住房区,最大限度的降低工时成本。
完善的木屋当然在建造中也不简单,需要很多木工方面的专业工匠,于是就因陋就简的采用半地穴建筑和平方木屋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建筑的难度。
这样的建筑区如果是在江南多雨地带肯定是存在不少问题的。而如果在过于偏北的地方,那么过冬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可以说恰恰因为夏地既不属于南方那种多阴雨天气的地方,也不属于具有比较高过冬防寒需求的北方,这种建筑成本最低的建筑才能普及开来。
这样一来,平均每个工作月所能布置的建筑从一平米或者一点五平米增加到了十五平米以上,五千名专门工匠比例并不算多的劳动力在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二三百万平米使用面积的住宅区建设,还没有消耗太多的木材资源。新来的孩子们除了少数接近成婚年纪的被安排在城内从一起居住。平均每人都有六平米左右居住和工作面积了。加上不少过道和空地也大概不过七八平方公里后世小镇规模大小的城区内就安排了四十万左右左右的外来的孩子们。
这样的环境,并没有让这些明末中上之家过来的人觉得条件多么恶劣。大多数人还都觉得这样的地方还算足够宽敞明亮。就像对私密没有什么要求的学生宿舍和校园,如果按平均居住和工作学习面积那么算,很可能平均每人也不过数平米左右,可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宽敞明亮。
整个学城被划分为一百个左右的校区、五百个左右的年级、六千个班。平均每个班的人数不是上百人而是降低到了六七十人。
建筑虽然可以在并不算太长的时间内完成,可桌椅板凳黑板什么的却依然奇缺,不得不让这些平日里根本没有接触过木工行业的孩子们在几千名谈不上能够出师但还有一定木工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