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或官兵素质就算差一些,部队了解的情况也少一些,但训练水平应该能很大程度上的弥补这方面差距了。
临时散兵坑内微弱的油光灯中,张伟又进行了一些大致的计算:在半夜左右的一场战斗内,对手如果如自己按照以前的电报预计的那样有一个师左右的力量,从海上炮火支持的效果折算再加上师炮团本身的力量最多提供三万发左右的炮弹火力进行支持,那么自己以三万人左右的兵力,如果炮火杀伤不超过两成,加上其他战斗伤亡损失不超过三分之一或四成,应该是队伍在攻击战斗中合理的范围。要想攻击战斗中保持让对手的三万发炮弹不能杀伤超过六千人,那么部队在攻击作战中的平均队形密度就可以是理论教条的十倍左右,就算此时的队伍欠缺在炮弹呼啸过来的时候及时掩蔽的能力,五百米左右进攻方向、两公里左右的主力突击纵队纵深内也可以安排千人左右的营战斗群进行进攻。攻击的时候以排为基本单位,形成十到二十个左右的进攻波次。
这样仔细一算下来,张伟也就开始明白所谓“一点两面”进攻战术中的“一点”大致范围应该在哪里了。按照这种标准,实际上就具备了在对方一个连战斗群的附近集中两个营左右的兵力用于进攻的能力。部队中至少七八个比较有战斗力的营至少可以针对对方的一个营级战线展开向心攻击作战,其他的二十个左右的营战斗群或者说五个左右平均质量差一点儿的步兵旅则可以采用更松散和稀疏的作战队形,主要目的当然是试探对手的整个防线有什么问题。当然,这种所谓的试探也应该让对手感觉到一定的压力,自己也要承受一定的代价,避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教训。
大致的进攻原则之外就是具体战术原则的确立:毫无疑问,部队在行进途中都不是没有遭受伤亡损失的可能。在对手照明弹指引下,中远距离也会有不少危险。但应该让各营旅的部队明确:只要伤亡损失不超过可以忍受的程度,攻击发起之后就要尽可能迅速的达到自己的作战任务,不能轻易停下来。
具体的攻击手段,当然是在散弹枪能够有效压制对手火力的情况下在五六十米左右的距离上于掷弹筒的支持之下展开足部向前的投弹攻击,之后的几轮投弹逐步向对手的纵深逼近,以足够的压缩黑火药手榴弹开辟道路。
按资料估计,朝战时期的志愿军手榴弹供应和携行应该也存在不少问题,不然就不会平均每伤亡一人仅仅投出六七枚手榴弹,并不比抗战时期的政府军强出多少了。这意味着同样规模的部队在一次比较大的作战中平均每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