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历史上德国投入很大力量去北非驱逐英国人不同,此时的德国元首对打到耶鲁撒冷控制苏伊士甚至更西的地区没有什么信心。因此北非军团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不在于进攻到足够远的地方。而是把那些进攻到阿拉曼地区所消耗的汽油乃至其他军事资源完全用于突尼斯等港口附近地区的防御,并建立大量巩固的防御据点和后勤物资囤积据点用于准备用于应对盟军的进攻。
对此,隆美尔也多少有所抱怨,并认为如果不能最大限度的消灭对手,则根本无力阻挡美英力量在北非的集结,德军有可能陷入更大困境并最终不保北非。
而此时身为穿越者的希特勒则十分明确的告诉他:德国最终将无力同盟军争夺战略制海权,北非终将是不保的。能够拖延一些时间并在情况不利的情况下及时撤退到意大利就算不错了。至于什么拿下整个中东,那就更是德国力所不能及的事。
同曾经年轻的时候不同,在对二战有了更为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之后,这位元首已经不是当初异想天开的黄纳青年。不再期望那些保卫自己都没有表现出多高意志的“东方国家”或者“非日尔曼人”都能效仿人均资源充裕社会矛盾较少的芬兰。欧洲不仅缺乏重要战略资源潜力,多数国民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大萧条的影响之后都已经变得不那么堪用的。改变这一切即便有可能,那也是需要时间的,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来说德国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时间。
早在苏军列宁格勒方向的精锐突击作战之后,德国则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提前从北非撤军,不论是地面力量还是航空力量。不在为保卫意大利人的地盘负责了。
德国和德军都不是无所不能的,这就是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认识之后这位元首同一般第三帝国类架空主角的不同。
同时:原本受到基辅之战的启发就开始重新加强和进行换装训练的德国精锐力量开始进行更进一步的强化训练。普通士兵的子弹训练量也强化到平均每天一百到二百发左右,并计划进行人均近万发的补充性训练,还进行模拟实战的大量针对性训练。
更充足的军事准备和相对更好的条件让德国方面的“特别精锐化换装训练”变得比历史上顺利了许多。经过换装升级:维京师、帝国师、阿道夫希特勒师共同组建了“铁十字”装甲军。作战师的编制结合了国防军第130装甲教导师、1955年苏联向新中国移交的那个二战版机械化师、还有一些战后军队的共同经验,平均每个师都拥有一百五十五辆坦克、三十六辆一百零五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