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质变。
削弱航空力量而加强重型突击炮也是张伟很早就深思熟虑下的选择:伊尔2其实并不是一种实战效果很好的攻击机,至少与斯图卡的对地攻击效率相差悬殊,就算承受相当规模的损失率也是如此,原因也很简单:德国充足的火炸药资源让其在野战防空领域也处于明显的强势,防空机炮弹的产量历史上就十倍于苏联,在这种情况下,从中低空攻击对手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效费比是如此。至少SU152是如此。
在历史上,苏军中型装甲力量的作战损失率占产量比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二到八成左右的比例之间。能够比较远距离的打击对手同时也具备不错防护力的ISU152是唯一一种战争结束之前实战损失率占产量比例仅仅只有三分之一强的装甲兵器,体现出了比较高的效费比。此时代,德国坦克装甲力量相比历史有很大升级,在苏联改善了装甲力量结构的情况下,提前投入实战的ISU152累计作战损失率也达到半数以上,但这并不否定其是一种效率更高的火力支援武器。
当然,因为比较充分的提前动员,德军坦克装甲力量在东线的规模也恢复到接近满编的八千辆左右的规模,这还是为了备战盟军在西线的登陆抽调了不少兵力的情况下。
可在一九四三年夏季大规模攻势中,苏军的指导思想也明显发生了变化:不再追求大量的歼灭德国装甲力量或进行装甲会战。哪怕面对对手的反攻,也尽可能的利用装备了大量无后坐力炮的步兵的去应付的对方的攻势。坦克和突击炮的主要目标反而是支持步兵作战并最大限度的杀伤对手有生力量。很显然,结合二战中的普遍战例。在装甲战中,普遍居于防御的一方拥有更明显的选择权和战术优势,没有足够空优的情况下企图进行机械化会战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举动。而苏联相比德国最大的比较优势不在重兵器而在有生力量损失的承受力。
这样,在整个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大规模攻势中,ISU152为核心的装甲力量更频繁的参与前线作战,六千辆左右的前线配属数在整个夏季行动中战斗损失搞达三分之二的比例。整个苏联装甲力量在不到三个月左右的战役行动中就遭遇到了上万辆的作战损失。德国方面的装甲力量损失仅为五千辆左右,有很多还都是战役形态不好而不得不放弃的坦克装甲车辆。可是德军步兵炮兵仅仅伤亡损失于装甲力量的规模就高达五十万人之多,加上在大规模压制炮兵之下损失的一百五十万和轻武器战斗中损失五十万人,包括大量被俘在内损失接近三百万人,再一次在全线行动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