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万德军将作为盟军体系中的必要辅助力量。
三百个作战师的盟军地面部队将拥有六万辆坦克与自行火炮、类似规模的装甲车、三万门榴弹炮及超过二百万辆军用汽车。
与此对应的:比较完善控制东德地区及其他地区的苏联在粮食资源并非特别依赖租借物资的情况下就维持了一千二百万武装力量和上东欧仆从军。按照张伟的计划,占领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后,增加了粮食物资来源的苏军总兵力将达到一千五百万人的规模、根据地与解放区全面土地改革的中国红色力量将在苏联的支持下提前拥有三百万左右的军事力量规模。
总的来看:因为世界海权和农业天赋上的问题,也因为德国占领区的政治考虑,东方集团的总兵力规模逊色于盟国。但张伟却并不怎么为兵力上的问题发愁。因为更高的作战效率,苏军野战部队比例本来就可以在同等现役的情况下比盟军多百分之五十,而实际上因为海空军占据的过度资源。即便是取缔盟国独立部队和有效利用东北地区后苏军自身拥有的一千五百万左右兵力规模,满足战争需求应该也足够了。
对于此时的苏联而言,怎样最有效给予对手充分的打击成为了首要问题。按照张伟的估算:收复德国占领区与石油资源利用两个因素可以让苏联的TNT炸药产量达到每年二十万吨左右的规模,很大程度上还要超过历史上一九四二到一九四四年的平均数。如果经过一年左右的战争囤积,集中在之后的一年内释放战争能量,再加上战争结束时的库存,即便考虑到盟军的空中打击,也能够发挥出三百万吨左右的弹药量。
想到这里,张伟也开始明白了为什么战后结束初期,苏联在对西方外交态度上处于弱势,可到了一九四八年就完全不同的原因。其中并不仅仅是因为核态势和工业恢复,战争物资囤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苏联的战争潜力虽然明显弱于西方盟国,但如果利用进攻作战强度承受力更高、战役组织指挥能力更强的因素在战争第一年歼灭性的杀伤打击盟军数百万人,就有了奠定战争胜局的能力。即便面临早期核武器的威胁也有了翻盘的可能。
按照苏联参谋部分指导下新的战争计划,战争结束后的一年内,苏联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将从两万左右的规模增加到四万五千辆左右的规模、卡车利用欧洲占领区和恢复产能还有针对德国历次歼灭战的缴获数将从四十万辆左右的维持数,提升到比历史上获得租借物资更多援助的一九四五年还要多的八十万辆。
航空兵的情况依然是苏联军事体系中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