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卢洪春被廷杖的时候,他正在教授庶吉士们馆课。 卢洪春的事,已是传至每一名官员耳里,连在翰林院里的庶吉士们都是人心浮动。 而林延潮却如同无事一般的教书。 课上袁宗道向林延潮发问重农轻商与通商惠工的区别。 众所周知,林延潮是一贯是提倡‘通商惠工’,这与南宋时叶适,陈亮的事功学派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但眼下明朝国策就是‘重农抑商’,本朝太祖朱元璋明显支持这一点的,林延潮反对无疑就是反对祖制,大明朝一直奉行下来的国策。 林延潮明明知道,却仍是反对,他的道理在哪里? 林延潮于是给众庶吉士们举了一个例子。 一名农民丰年收了五袋粮食,他打算一袋自己吃,一袋用来吃的饱,一袋用来酿酒,一袋用于喂猪,将来吃肉,最后一袋用来养鸟解闷。 若遇到歉年只收了四袋粮食,那么农民肯定是不打算养鸟了。 若收了三袋,那肯定是不吃肉了。 若只收了两袋,那肯定是不喝酒。 只收了一袋,能维持生活就好,不指望吃好了。 所以若有人向农民买一袋粮食,那么丰年时一袋粮食对于农民而言,只是相当于不养鸟不解闷了。 然后依次是吃肉,酿酒,吃得饱,若农民只有一袋粮食,那么抱歉多少钱都不卖。 说到这里林延潮道:“尽管每年农民都花一样的力气种田,但对于他们而言,买一袋粮食的钱,等于自己最后一袋粮食的价格。为何物以稀为贵,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这里在场的庶吉士都明白了林延潮要说的意思,但却不明白与重农抑商有什么关系。 “所以为何要重农抑商,粮食越多,那么粮价就越贱,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吃到粮食。但是商人却不事生产,他们在丰年囤积粮食,在歉年以高价卖出粮食,将丰年收来的第五袋粮食卖出第一袋粮食的价钱,长久之下,谁肯安心农事,每日辛苦种地,最后却不如商人囤积居奇赚得多,故而本朝太祖鄙夷商人,就为了每个老百姓都能安心农事,以勤致富。” 众庶吉士们都是明白,林延潮解释了太祖的用意,不褒不贬。 “以勤致富还是以取巧致富,乃是两端,但是粮价之高低,不是看老百姓一年在田里流了多少汗,干了多少活,而是看最后一袋粮食的价格,若是老百姓都是勤奋于农事,正好遇到风调雨顺,反而会发现谷贱伤农,那么勤于农事又有什么意义呢?反而若粮价高,老百姓就算朝廷不劝农,也会自发的耕种。” “故而解决的根本之道,并不在重农抑商。一袋粮食若一个人买,那么按最后一袋粮食的价格来算,若是两个人买,价钱是出价高的人说的算,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