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八贤王对于萧漠的第三策“破釜”。还有些不以为然。
但听到萧漠最后的那番话之后,神色却也沉了下来。
一来是因为他听出萧漠对楚狄之间的战事并不看好,二来却也觉得萧漠这番话言之有理。
八贤王自幼读史书无数,自然知道这些草原民族如狼一般的秉性,对于那些民族而言,稍有示弱,所带来的后果,都是灾难性的。
良久之后,八贤王终于缓缓的点了点头,表示他已将萧漠所提的三策记在心中。
但接着,八贤王却是紧紧盯着萧漠,缓缓问道:“子柔,你的才智,早已无须证明,和那些平日里只知道吟诗作对的朝中大臣截然不同,你所提的这三策,本王受益匪浅,自是牢记心中。但本王不明白的是,为何子柔至始至终都对狄族入侵之事表现得如此担心,甚至在我楚朝二十万大军布防于北地之后,依然是患得患失。毫无信心?难道在子柔看来,以我楚朝之强盛,还无法敌过那小小的狄族吗?”
萧漠摇了摇头,叹息道:“王爷,您应该知道的,一个国家的强盛富裕,与其军力的强弱并无直接的关联。更何况,晚辈并非毫无信心,只是晚辈习惯在事前先行做好最坏的打算,以免在最坏的情况发生后却措手不及罢了,仅此而已。”
听到萧漠的解释后,八贤王眉头一皱,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却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
虽然他能看出萧漠并没有将心中所想完全说出,但既然萧漠并不愿意讲,八贤王却也不好逼迫。
实际上,萧漠之所以对楚朝的军力毫无信心,最大的原因却还是因为楚朝的军制——以文臣御武事、实行募兵制却俸禄极低、仰文抑武、“三九轮换”等等制度,在萧漠看来,这些制度早已将楚朝将士的血性和士气扼杀得干干净净,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尚存战力的可能性实在不高。
再加上整个社会皆是重文轻武、兵士地位低下、军队已有百年时间未经历大的战事等等原因,更让萧漠对楚朝大军的战力评价愈低。
但这些制度皆是当年楚太祖亲自制定,面对眼前这位楚朝的皇室子孙,萧漠又如何能提?
就在八贤王沉默之际,萧漠抬头看向窗外,却见已是月挂枝头。于是起身向八贤王说道:“王爷,天色已晚,明日您就要赴北地巡视,晚辈就不再打扰了。”
八贤王也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天色,然后轻轻的点了点头,却是亲自将萧漠送到了书房之外。
在离别之际,八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