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2 / 1)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由于家境贫寒,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长大以后,身材魁梧,性格坚毅,遇事善用脑筋。明太祖<ahref=‘new_page_2697.htm‘>朱元璋</a>在削平割据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皇朝的战争中,徐达长期担任最高军事统帅,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他“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廓江汉,清淮楚,电扫西浙,席卷中原,威声所振,直连塞外”。为朱元璋开创明皇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兵士,二十二岁的徐达听到消息,毅然仗剑从军,投奔到朱元璋部下,开始了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这一年,徐达等随朱元璋相继攻克河州新塘、三汊河、阳泉,保住达鲁花赤营寨,攻下徐官仓寨,朱元璋部声势大振。至正十四年五月,徐达随朱元璋攻克全椒,七月攻克滁州。至正十五年春正月,驻在滁州的朱元璋部队因粮饷缺乏,进攻和州(今安徽和县),以便筹集军粮。徐达率军先行,与张天祜、汤和一道攻下和州,徐达因攻打和州立下战功被擢升镇抚。

就在徐达被任命为镇抚之后不久,起义军中发生了一起非常事件:孙德崖因其部队缺粮,来到和州,请求朱元璋资助,朱元璋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收留了他的部队。郭子兴则因过去与孙德崖有矛盾,知道这一消息后很生气,亲自从滁州赶来和州,训斥了朱元璋。孙德崖听说后很担心,想悄悄地溜走。朱元璋挽留不住,只好为其送行。走出城外三十里左右:忽然城中有人来报,郭子兴已和城中尚未走掉的孙德崖部打了起来,孙德崖已被郭子兴捉住,扣在城里。朱元璋听到后,大吃一惊,想打马回城劝说郭子兴把孙德崖放走。孙德崖部下误以为这是朱元璋策划的阴谋,便把他五花大绑,并扬言要杀掉朱元璋为其主帅报仇。徐达在城里听说朱元璋被孙部下扣留,生死未卜,就毅然请求替代朱元璋作为人质,以平息这起事件。后经多方调解,孙、朱都被对方释放,这场危机才算平定下来。然而,在这次事变中,徐达的舍身相救深得朱元璋的称赞,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不久,郭子兴染病而死,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实际首领。朱元璋感觉到仅仅据有和州,难以实现他的雄图大略,而要渡过长江向南发展,又苦于没有船只。正在徘徊犹豫之时,巢湖水军头领赵普胜、俞廷玉、<ahref=‘new_page_2699.htm‘>俞通海</a>、廖永安、<ahref=‘new_page_2695.htm‘>廖永忠</a>等率军归附。朱元璋大喜,对徐达等说:“方谋渡江,而巢湖水军来附,吾事济矣!”于是,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朱元璋派兵遣将,部署作战方略:“采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镇)大镇,其备必固。牛渚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中)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御。今往攻之,其势必克。”②徐达与诸将听命,各自挥师进发,直抵牛渚矶。常遇春奉命为先锋,先登上岸,徐达等率军一拥而上。在经过一阵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之后,元兵力不支,溃败逃窜,徐达等占领了牛渚、采石(参见<ahref=‘../../01ZGZZ/16songjinxiayuan/new_page_863.htm‘>渡江之战</a>)。沿江一带元兵望风而降。

朱元璋被这次胜利所鼓舞,便根据当时的形势,及时提出继续进攻周围州县的计划,他对徐达等将领说:“今举而渡江,幸而克捷,当乘胜径取太平。若听诸军取财物以归,再举必难,江东非我有,大事去矣!”徐达等表示赞同。为坚定将士们前进的决心,朱元璋采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下令砍断渡船缆绳,把船推到江中,顺流漂下。众军士一见大惊,朱元璋趁机说道:“成大事者不规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将奚为?”士兵们只好听命。他们吃饱饭,就从观渡(采石附近)向太平进发,经太平桥直抵城下。纵兵急攻,守城元军抵御不住,守将完者不花等弃城而逃,元万户纳哈出等被俘。

翌年三月,朱元璋亲率大军进攻集庆(参见<ahref=‘../../01ZGZZ/16songjinxiayuan/new_page_1225.htm‘>集庆之战</a>),徐达奉命为先锋,率水陆军士并进。至江宁镇,攻破陈兆先营垒,陈兆先以所部投降,得兵三万六千余人。十月后,再攻集庆,大败元兵于蒋山(今南京钟山)。元御史大夫福寿督兵出城接战,被徐达等击败。朱军乘胜攻城,<ahref=‘new_page_2713.htm‘>冯胜</a>率陈兆先部降兵奋勇先登,终于攻破城门,打进城内。福寿战死,蛮子海牙逃奔张士诚,水军元帅<ahref=‘new_page_2700.htm‘>康茂才</a>率军民五十余万降附。占领集庆后,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在渡江攻拔采石、太平,进攻集庆的战役中,徐达作战勇敢,功勋卓著,成为朱元璋手下的得力战将。

占领应天后,朱元璋有了根据地,粮食问题也基本解决,但军事形势极为严峻:东边有元将定定扼守镇江;青衣军张明鉴据扬州;张士诚占据平江(今江苏苏州)、常州,又占据浙江西部部分地区。南面有元将八恩尔不花驻守徽州(今安徽歙县),右抹宜孙驻处州(今浙江丽水),石抹宜生驻婺州(今浙江金华),宋伯颜不花守衢州;天完徐寿辉则攻占了池州(今安徽贵池)。为了摆脱军事上的不利境况,朱元璋在占领应天后,于当月任命徐达为大将军,统兵东下,进攻东线门户镇江。

大军出发之前,朱元璋为了整顿军队纪律,防止士兵进城后抢掠,故意找徐达的错处,扬言要按军法处治。暗地里让李善长当着众人的面苦苦求情,才松绑,并当面告诫说:“吾自起兵,未尝妄杀。今汝等将兵往,当体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掠,毋杀戮。有犯令者处以军法,纵之者罚无赦。”全军肃然,徐达等率军进攻镇江,不到两天,就打败镇守该城的元军,杀其守将定定、段武。徐达率军从仁和门入城,部队纪律严明,号令整肃,老百姓照常生活,就像没打过仗一样,因此很得老百姓的拥护。附近地方听到消息,都翘首盼望他们早日到来。

镇江一役,徐达以战功升任统军元帅,镇守其地。他兢兢业业,克尽职守,一方面安抚百姓,督课农桑,一方面分兵回击,攻下金坛、丹阳等地,以巩固镇江这个最东边的前哨阵地,防止张士诚的西侵。

同年七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国公,设立了自己的行政机构,同时设立了自己的军事管理机构江南行枢密院,任命徐达为同佥枢密院事。身为江南行枢密院同佥、镇江统军之帅的徐达,在打退张士诚军一次次的进攻之后,乘胜进围常州。

但是,常州守敌据城固守,不肯投降。加上城内兵粮充足,徐达等攻打不下。朱元璋即以军法把徐达及其属下都官降一级,以示惩罚,并写信责备徐达说:“虐降致叛,老师无功,此吾所以责将军,其勉思以补前过。否则必罚无赦!”徐达为常州久攻不下而焦虑,也对朱元璋的责备而沉思,还要应付张士诚军的一次次反扑。可是,徐达处变不惊,沉着地指挥部队迎战,使张军的企图难以得逞。与此同时,驻在城外三十里远的<ahref=‘new_page_2698.htm‘>常遇春</a>、廖永安、<ahref=‘new_page_2694.htm‘>胡大海</a>等率部赶来增援,内外夹攻,大败张军,生擒敌将张德。残敌溃逃奔入城内。张士诚见常州危急,派其手下悍将吕珍夜间潜入城内,加强防守能力。徐达督军轮番猛攻,吕珍眼看士气低落,难以支撑,不得不丢弃常州,只身逃遁。到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历时达半年之久的常州攻坚战终于以胜利宣告结束。朱元璋在常州设立长春枢密院,任命徐达为佥枢密院事,<ahref=‘03ZHMJ/23MING/new_page_2696.htm‘>汤和</a>为枢密院同佥,统兵镇守该城。

接着,徐达等乘胜移师进攻宁国(今安徽宣城),得军士十余万,战马二千匹,继而又攻拔宜兴、常熟、江阴马驮沙(今江苏靖江)等地,宜兴到靖江一线尽为朱元璋所有。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经营,以应天为中心的朱元璋江南政权已经逐步稳定,大体控制了今江苏、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地区。徐达作为朱元璋手下的主要战将立下了赫赫战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忿其疆土日蹙”,建造高数丈的巨舰,纠集号称六十万人的大军,倾巢而出,进围南昌。朱军守将朱文正、<ahref=‘new_page_2716.htm‘>邓愈</a>、赵德胜、薛显率领全城将士殊死搏战,坚守八十五天,使陈友谅顿兵坚城之下,未能前进一步。南昌守军浴血奋战,为朱元璋从容调兵遣将,准备与陈友谅决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七月初六,徐达遵照朱元璋的指令,回师救援南昌。朱元璋在龙江(今江苏南京兴中门外)誓师,亲率大军二十万进击陈友谅。陈友谅听说朱元璋亲率大军到来,遂解南昌之围,东出鄱阳湖返战。这是一场关系到双方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史称“<ahref=‘../../01ZGZZ/16songjinxiayuan/new_page_1233.htm‘>鄱阳湖之战</a>”。徐达作为主攻部队,率军先行,首先与陈友谅相遇于康郎山(今江西南昌康山),两军依湖对阵。陈友谅军人多势众,舰船高大,气势汹汹。徐达毫无惧色,身先诸将冒死闯阵,其部下将士大受鼓舞,无不以一当十,奋勇冲杀。徐达部一举击败陈友谅前锋,斩杀一千五百余人,缴获巨舰一艘,初战告捷。接着俞通海等乘风发射火炮,焚毁敌船二十余艘,烧死、溺死很多敌军。徐达在敌阵中奋力拼杀,连续酣战。大火从敌船上烧到徐达的战船上,他一面指挥士兵扑火,一面继续与陈军格斗,越战越勇,并指挥战船在敌阵中节节推进。双方在康郎山鏖战整整一天,湖水被血染成了红色,天空也被炮火硝烟遮蔽得暗淡昏黑。朱军在徐达等勇将的率领下,殊死搏战,击退陈友谅的进攻。此战,徐达首挫敌锋,壮大全军声威,为朱元璋取得决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当天晚上,朱元璋为防止东线张士诚利用鄱阳湖大战之机乘机入寇,命令徐达撤出战斗,回守应天。徐达走后,朱元璋指挥将帅士卒继续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血战,终于击毙陈友谅,全歼陈军主力,取得鄱阳湖大战的胜利。

徐达回到应天后,严格训练部队,加强东线守备力量。缉查奸细,修缮城池,张士诚无缝可钻,未敢贸然进犯。后来朱元璋称赞徐达说:“我让徐达回守应天最为放心,无论遇有什么问题,他都能妥善处理。”可见朱元璋对徐达多么信任。

鄱阳湖大战后,朱元璋还师应天,徐达等率军攻克庐州。不久,奉命再返湖广前线。徐达先后率兵相继攻取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湘潭州(今湖南湘潭)、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阳)、宝庆(今湖南邵阳)、靖州(今湖南靖县)等地,彻底肃清陈友谅残余势力,占领湖湘地区。徐达在消灭陈友谅割据集团的战役中,身经数十战,建立了赫赫战功,为表彰徐达的功绩,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四年正月称吴王后,任命徐达为左相国,地位在众将之上。

至正二十五年(1365)十月,徐达等奉命率马步舟师水陆并进,攻取淮东、泰州等地。大军渡过长江,一举攻克泰州海安坝(今江苏海安),进围泰州。经月余血战,终于攻克泰州,擒守将严再兴五千余人。之后,徐达又攻下通州、兴化、濠州等地。徐达在这些战斗中,师出迅捷,变化无穷,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十二日,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万讨伐张士诚。徐达用反间计制胜,使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完全陷入孤立(参见<ahref=‘../../01ZGZZ/16songjinxiayuan/new_page_1238.htm‘>平江之战</a>)。次年,徐达亲率将士攻破葑门,大军一拥而上,进入平江城内。张士诚兀自率兵巷战,但其手下将士已无斗志,纷纷投降。张士诚见大势已去,纵火焚死其妻儿,闭门上吊自杀,被其部将解救,徐达将其押送应天。破城之日,徐达严格约束部下,立下军令:“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率军入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很受百姓的欢迎。徐达论功封信国公,是此次封赏的最高爵位。

吴元年(1367)十月二十一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参见<ahref=‘../../01ZGZZ/17MING/new_page_1241.htm‘>明灭元之战</a>)。十二月攻克济南(参见<ahref=‘../../01ZGZZ/17MING/new_page_1240.htm‘>明攻山东之战</a>),收俘元军三千八百五十五人,马四百二十九匹。在北伐军的节节胜利声中,朱元璋于翌年正月在应天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徐达被封为中书右丞相、兼太子少傅。

元顺帝逃至上都,仍然保持着一套政府机构,军事上仍然具有一定实力。洪武二年(1369)二月,徐达统帅大军攻取山西(参见<ahref=‘../../01ZGZZ/17MING/new_page_1244.htm‘>明攻山西之战</a>)、秦陇(参见<ahref=‘../../01ZGZZ/17MING/new_page_1246.htm‘>明攻甘陕之战</a>)。徐达在扫平山右、出师秦陇的整个作战过程中,抓住<ahref=‘../22YUAN/new_page_2677.htm‘>扩廓帖木儿</a>北出雁门关,进攻北平之机,乘虚直捣太原,倾覆扩廓的巢穴,使其进退失据,一举平定山西。抓住陕西元军<ahref=‘../22YUAN/new_page_2676.htm‘>李思齐</a>、张思道遥巡观望,不敢主动出击的时机,直入奉元,进逼临洮,围困庆阳,似摧枯拉朽,风卷残荷,降李思齐,斩张思道,威震关陇。徐达用兵出奇无穷,料敌制胜,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和指挥才能。

徐达出师秦陇,平定关陇后,明朝北方版图已达今河南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一线。但扩廓帖木儿仍驻扎在沈儿峪(今甘肃定西西北),火儿忽答驻扎云州(今河北赤城北云州镇),纳哈出驻屯金山,失喇罕驻军西凉州(今甘肃武威)。扩廓帖木儿在西北活动猖獗,趁徐达平定关陇之师凯旋京师,大举围攻兰州。洪武三年(1370)春,徐达征尘未洗,又受命为征虏大将军,率<ahref=‘new_page_2717.htm‘>李文忠</a>、冯胜、邓愈、汤和等分兵两路,扫荡侵扰北方的元朝残余力量(参见<ahref=‘../../01ZGZZ/17MING/new_page_1249.htm‘>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a>)。徐达从潼关向西进军,出西路捣定西,进攻扩廓。徐达此次率军北征,取得较大胜利,逼使元朝残余势力向应昌、定西一线北撤。从此,明朝北边的防御趋于稳定。

同年十一月,徐达等班师回朝,朱元璋亲自到龙江迎接北伐将士。随后,大封功臣,徐达因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子孙世袭。

为了进一步打击残余元军,洪武五年(1372)正月,徐达再次以征虏大将军的身份率军北征(参见<ahref=‘../../01ZGZZ/17MING/new_page_1252.htm‘>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a>)。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分兵三路,“肃清沙漠”(指对蒙古用兵)。徐达从雁门关出塞,直趋和林,作为中路军。三月,徐达师抵山西边境,派<ahref=‘new_page_2711.htm‘>蓝玉</a>为先锋,出雁门关向北挺进。蓝玉在野马川击败扩廓部流动部队,徐达率军至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土拉河),再败扩廓军。扩廓败逃后,与贺宗哲合为一军,在岭北布下阵势阻击徐达部队。扩廓、贺联军拼死进攻,明军受挫,死伤数万人。徐达处变不惊,收缩战线,坚守营垒,才免遭大败。然后,徐达整军而还,敛兵守塞。扩廓军队见此未敢贸然追击。

由于蒙古军事力量一时难以消灭,明朝对北方的战略从以攻为主转为以防御为主。从此,徐达长期在北平、山西一带练兵备边,镇守北平十余年。

徐达在镇守北平期间,先后三次迁徙山西农民到北平屯田种地,以加强北平的防御力量。徐达将他们分散到长城沿线各卫所,按其户籍服役课税。属籍军户的,发给衣服、食粮,使应军差;属籍民户的,分给田地、牛、种子,使纳租税。前后移民三万五千多户,十九万余人,建立屯田点二百五十余个,垦田一千三百多顷。徐达的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北方军队的粮饷供应问题,使明朝北部边疆日趋稳定。同时,徐达严格训练士卒,缮治城池,加强守备,谨严烽燧,时时防备蒙古军队的侵扰。徐达被视为塞上长城。明朝建国后,随着文臣地位的提高,过去立下汗马功劳的武臣逐渐受冷遇,但是徐达始终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捍御着明朝北方的安全。

长期的戎马生涯,奔波劳累,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1384)闰十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召还应天。翌年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应天府邸,时年五十四岁。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关于徐达的死因,有些史书记载:“(徐)达病疽,甫痊,赐蒸鹅,流涕食之而卒。”这些材料虽不完全可靠,但也不是望风捕影,随意捏造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为了确保朱明皇朝“万世一系”,便想方设法加强皇权,凡是他认为有碍于独裁统治的人,不管是勋臣宿将,一律翦除。胡、蓝党狱,把功臣旧将几乎一网打尽。前一年又将南征北战、立下大功的义子亲甥李文忠暗中毒死。徐达虽为开国功臣第一,立下盖世大功,而且一直忠贞不二,但想到他的震主之威,朱元璋“赐蒸鹅”一事也就可能并非子虚乌有了。

最新小说: 吾以仙之名 我没想捉妖啊 了不起的修仙掌门模拟器 乱世缝尸人 江湖明月镜 大夏经纬师 封神:我萧升,誓杀燃灯道人! 独尊山海 西游牧神篇 扮演探秘:贫道真的只是个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