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在第二天早上,刘备和诸葛亮,就接到了乌兰图到达河岸边的消息。
“乌兰图真的来了?有两万铁骑兵?”帐中,诸葛亮惊异的问道。
那报信的士兵道:“是的。我们的斥候兵听到附近的百姓说,在对岸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骑兵。不少两万啊。”
“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诺。”
诸葛亮看了眼刘备,拱手道:“主公,乌兰图到了河岸,则说明,翼德的那个旅,怕是被吃掉了。还有阳城之军,也难逃徐庶的魔掌。”
“啊?”张飞和关羽可是他的兄弟,刘备脱口而出的道:“我们必须要去救他们!”
诸葛亮道:“臣知道,主公与关、张两位将军,情深义重,但此刻去救援,怕是无济于事。更重要的是,乌兰图到了对岸,我就就算过了河,也无法摆脱他们两万铁骑的追杀。”
“难道让我作视他们兵败?”
“主公,张将军和关将军,此刻怕已经兵败了!”诸葛亮道:“主公请想,那乌兰图本是随周仓大军行动,负责迎战张将军,可现在他却到了这里。说明那里的战斗多半已经结束。而从北边到此,要经过阳城,乌兰图却没有被徐庶留在阳城。那阳城现在的情况,还用说吗?”
“你分析的很有道理...。”刘备道:“那现在怎么办呢?”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刘备走到地图前,看了看,道:“只怕也走不了。我就不信高顺的37师,会在我们旁边不动?肯定已经断了我们的后路了。”
诸葛亮笑着道:“那得看怎么走啊。只要我们稍稍调动一下敌人,就能撕开一到口子。”
“你准备怎么办呢?”刘备问道。
诸葛亮道:“首先,这里的战斗不能停。至少留下一个团,继续渡河,以此麻痹对面的晋军。而后,我军主力大张旗鼓的东进一百里,与敌人交战,用九个炮团的炮火,将周围所有的敌人都吸引过来,等他们都觉得,我们被包围了,无法脱身之时,我们则率领两到三个团的兵力,突然转向南边,从南边突围。主公请想,那时候敌人所有的兵力都被我们的炮团吸引走了,我们再突围时,岂会再遇上敌军呢?”
刘备想了想,确实是如此。但他立刻又反应过来,说道:“那我们的炮团呢?”
诸葛亮道:“主公,现在保命要紧啊,只能舍弃炮团了。”
“一门大炮也不能带走吗?”
诸葛亮道:“如果带上大炮,速度太慢了,不利于我军撤退。再说,也必须要有炮团留下,才能吸引住敌人啊。”
“我们可以携带大量的手雷,战斗力还是很强的。除了晋国军队以外,谁也无法与主公抗衡。”
刘备想了想,倒是真话。只要逃出徐庶的包围圈,到哪不能发展呢,不管是去鲜卑还是匈奴,凭着两个团的新式装备,及大量的手雷,肯定能站稳脚跟。
刘备道:“好,我们就搏一把!”
“不过...还是得想办法联系云长和翼德,不能丢下他们。”
“是,我会派人联系他们的。”
两人商量完,便将麾下的将领全都聚集了起来,下达以后的作战任务。
留下一个步兵团,及一个炮团驻守在河边。其他的部队,都往东面急行。
.............................
天亮以后,留下来的那个团,继续前往攻打对面的晋军。
但是,他们的任务是拖晋军、麻痹晋军,所以前进的速度很慢,但凡遭到抵抗,就又赶紧退回。
连续折腾了一上午,什么进展也没有。
指挥所内,高顺道:“我看敌人好像无心渡河啊?”
“还不如昨晚。”38师的师长杜善道:“昨晚他们渡河时,还拼了命的攻打,要不是我们的敢死队员,怕防线就要被突破了,而现在他们渡河,就跟散布一样...。”
“会不会是刘备、诸葛亮已经跑了?”乌兰图道。
高顺眼眸一亮,道:“很有可能!”
“我昨天就说了,我军两万铁骑到此,诸葛亮必会怀疑。怎么样,还是被我说中了。”
乌兰图苦笑道:“这么说,我来的不是时候了?”
“还请乌兰图大王不要介意,我可没有你说的那个意思。”
“呵呵...我就是开个玩笑。”
38师的师长杜善道:“将军,事到如今,咱们有必要确认一下对岸的情况,我建议派遣一支敢死队,摸到对面去。”
“好。你去办吧。”
“是。”
当晚,杜善派了一个连的敢死队,从滋河的下游悄悄的摸了过去,向上游的刘备军军营靠近。
经过探查,最终确定,敌人确实已经撤走,只留下了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
高顺不再犹豫,立即下达了强渡过河的命令。
由于早就准备好了木筏,倒没有多费事。两个士兵一组,抬着木筏到下游,然后划着木筏过河。而敌人战斗力最强悍的大炮,根本来不及移动到下游,所以,还不等他们反应过来,就已经渡河成功了。
第一批过河的士兵,就有足足两个团,他们在原地驻守,等候第二批过河的士兵。
这样掩护着、接替过河,不到一个时辰,就过去了两个旅,其中,就包括高顺、杜善等高级将领。至于乌兰图,则还在后面,必须要有渔船才能过河。
“敌人到现在还没发现?”高顺十分的怀疑。
杜善笑着道:“应该已经发现了吧。只是不敢靠近我们而已。”
一个旅长道:“将军,咱们还是快些过去吧,别又让敌人跑了。”
“嗯。”
高顺道:“我现在命令,全军向上游进发,将敌人就地消灭!”
“诺。”
此时在上游,刘备军的两个团,在接到晋军渡河的消息后,都准备着逃跑。但大炮实在太重了,弹药又多,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再说,两个团之中,团长、营长们意见不合,有的说坚守,有的说撤退,到最后也没拿定主意。
直到高顺的两个旅到了,他们才被迫构筑防御阵地,坚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