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要实现这一切也不容易,首当其冲就面临技术问题——这个年月虽然无线电报已经广泛应用,但是用无线电来传播声音还算是个全新的领域。不像几十年以后,广大民间无线电发烧友自己就能攒个电台,如今的无线电还属于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到的高科技领域。
好在某仙人有聚宝盆,二十一世纪的纯数字电台买不起,但是几年之后诞生的二极管和三极管电台还是能负担的。不过真正制约某仙人的崇高理想的不是电台的问题。
电台虽然不便宜,但咬咬牙也能凑出来,真正棘手的是推广问题。是的,以某仙人的能力自个弄个广播电台很简单,但是咱哥么不是超人,用人耳是接受不到无线电波的,你的电台再牛逼,没有收音机没有听众,有什么意义?
别小看这个问题,21世纪的收音机不算什么事,不少同学的手机就有这个功能,但是在1917年,收音机这玩意还没有诞生,哪怕是再过十年二十年,收音机这玩意在富裕的欧洲、美国也算得上高档电器,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的。至于传说中的和谐国,到了七十年代收音机都不算过时,算是三转一响的奢侈品。
所以说李晓峰想在1917年的俄国普及收音机,就算只在彼得格勒普及收音机都有相当的难度。反正对于普遍挨饿的俄国老百姓来说,让他们勒紧裤腰带几个月甚至几年,去买一台娱乐消遣用品,恐怕是不现实的。
更不现实的是,就算俄国的劳苦大众有这种消费的欲望,而李晓峰也没有生产收音机的技术,以他那点可怜的物理知识,最多也就是做矿石收音机的水平,嗯,耳机还得买现成的。
基于这些客观的原因。李晓峰也就没有一开始就上广播电台,而是去老实的办报纸。可谁能想到,天有不测风云,报纸才开张就被封门了。实在没有办法,他也只有搞电台这条路子了。
当然,那些制约他的难点还是需要面对,好在升级之后的某仙人脑子灵活了不少,没有吊死在收音机这棵树上。而是另辟蹊径。
怎么另辟蹊径呢?
很简单,某人想起小时候,隔壁邻居买电视机的事儿,那还是八十年代,别说彩色电视机,就是黑白电视机都是稀罕物。一家买了电视机,往往被周围十几家围观。当然这里的围观不是惨无人道的那一种,而是羡慕嫉妒恨。至少李晓峰就记得每天天刚刚擦黑,十家八口的挤在邻居家看电视的热闹场景。
而收音机的问题也可以这么解决,反正它又不像电视机。围观人群必须面对屏幕,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