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天兵在1917 > 95 又作死

95 又作死(2 / 6)

是传动系统了,也就是所谓的变速箱。这个需要精密加工的元件是苏联最差的方面,从二战前到二战后一直都落后于西方。一直在单功率流传动上打转转,跳不出那个坑。

比如说T-34,其最糟糕的就是那个相当简陋的机械式固定轴转动,寿命低、可靠性差,每一辆T-34得准备至少两套传动才够用,更那啥的是这套传动长度还很大,迫使T-34只能纵置发动机,导致底盘变长,影响了机动性能。

实际上不光是T-34,二战中毛子凡是使用B2作为动力的坦克或者突击炮,都存在相同的问题,这个传动实在是让人蛋疼。一直到了T-54,毛子才通过工艺提高解决机械式固定轴传动的体积和可靠性问题,否则T-54将又是一个炮塔“很靠前”的怪胎。

好在这个时空有某仙人,通过北方工业的大投入,终于提前了6年解决了这个问题,从1938年2月份开始,54号坦克终于可以定型了。

当然,54号工程定型的时候跟历史上的T-54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说之前提到过的装甲钢质量问题,这个稍差。另外就是火力问题,比如说D-10坦克炮,这门由海军舰炮发展而来的高膛压大威力坦克炮还没有诞生,自然是装不上。

并且北方工业并没有选择山寨D-10,从一开始,在李晓峰的规划中,北方工业就没打算在线膛坦克炮上花太大的精力。引进了博福斯的高膛压火炮技术之后,北方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滑膛炮。不过一开始并不是未来的那种大威力高膛压滑膛炮,而是选择了渐进式发展路线。

先搞一款发射破甲弹为主的中等膛压坦克炮,等未来技术成熟了再上一个台阶,发展膛压更高的发射动能弹为主的滑膛炮。

那么李晓峰为什么要先搞一门技术水准不是那么高的滑膛炮呢?原因很简单:第一,二战是一场消耗战,武器首先要便宜能大规模量产,而中等膛压的滑膛炮比二战中广泛使用的坦克炮生产难度小(不用车膛线),而且不需要很高水平的炮钢(成本低),符合大规模量产的需要;第二,威力也足够用了,一百毫米口径的破甲弹,在那个年月静破甲水准在300毫米左右,动破甲水平也不会低于70~80毫米,改进药罩结构和成分之后,轻而易举的能达到静破甲500毫米,动破甲120毫米左右的水准,基本能搞定二战中出现的一切装甲目标。

而且,破甲弹的生产工艺要求更低,不像穿甲弹对弹芯的加工那么复杂。比如苏联早期的45毫米、57毫米、76.2毫

最新小说: 铁血钢兵 大唐如意郎 始皇系统之召唤三国 狂暴妖孽兵王 演义级猛将 都市之妖孽战神 汉元1836 新雍正王朝 大唐地主家的傻儿子 大唐神级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