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原位面还是现如今,埃尔温的履历和背景都不太好,甚至是拖后腿的。
他虽不是贵族军官团出身,可在内战中却不够明智,并未及早弃暗投明,一直历战到弹尽粮绝才选择放弃。
可以说如果不是他的才能与战果的确突出,几乎没可能在德社当上将军。
历史上他的死被视作一大悲剧,人们都遗憾于这样一个名将不清不楚的受牵连而死,可最终的悲剧很大程度上都是他有意无意的酿成的苦果。
非军官团出身、未在总参谋部工作过、仅两年就坐火箭似的获封元帅、与东线战场争物资分配……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他的人缘差劲,在上层没有朋友。
而在关键的瓦尔基里行动之前,密谋集团试探性的问他是否愿意“为没有元首的德国做得更多”,可他却并未明确表态,事后的悲剧至此再无回旋余地。
在政治上站队不及时等于墙头草,忠诚不绝对即为绝对不忠诚。站在阿某人的立场来看,这着实寒心。
“……在对面的是英军第2装甲师,他们最近一星期的通信频次突然变多,但是前线部署没有发生变化。”
“你们担心英国人打算进攻?空中侦察大概率可以发现可疑迹象。如果换作是我,我还会派几支侦察分队渗透过去,抓几个俘虏回来。”
与埃尔温交谈的时候,周长风不由自主的拿他历史上的生平和自己作比较。
同样是人缘不好,自己好歹只是在朝廷-政界不咋地,但在勋贵-军界却还说得过去,的确没得罪过多少人。
至于站队……这本不该是问题,可事情的发展跟预料的截然不同。
朱士堰自己都没想到自己在大病之后能活到今天,既然命未绝,那么他当然在为将来的储君江王组建班底,等一切准备妥当以后,还有朱泠婧的事吗?这就存在皇位的冲突隐患。
夹缝中的朱泠婧无疑相当憋屈,恐怕她在内心深处会感叹为什么父亲当时没有一死了之。
周长风对此少不了忧虑,毕竟二人也算绑定在一起,到时候靠山没了,指不定有人会来落井下石。
现在改换门庭?显然绝非明智之选。
结束了亲临一线的视察工作以后,一行人乘车返回了第12摩托化步兵师的师部。
因为伊比利亚半岛山地众多,交通不便,而且面临英美航空兵的永不停歇的空袭,所以德军的后勤供给一直比较紧张,优先保障弹药、零部件、食品、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