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当时周新在申海的时候和张汝京也相谈甚欢,两人都表示后续要加强合作,尤其是在光刻机领域。
结果周新回旧金山之后,关建英想推此事,中芯国际方面却各种打太极,丝毫不接招。
周新感慨还是筹码太少,连中芯国际都拿捏不了。
和外界以为的,中芯国际靠高薪从台积电挖人不同,当年中芯国际给的待遇只有台积电的七成左右。选择去中芯国际的大多属于在台积电被边缘化的工程师。
周新大致知道中芯国际为什么不愿意和新芯光刻机合作,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新芯光刻机不成熟。
对于要尽快投产的中芯国际来说,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帮新芯半导体测试样机,
周新心想,还是要找机会控股中芯国际,虽然是分成不同的企业来做这件事,但是芯片代工和芯片设计分开,现在影响不大,等到了22nm制程以下后,会影响到性能。
等到了22nm制程后,芯片设计必须和芯片代工一起做。
芯片优劣不只取决于工艺的。最典型案例是英伟达用台积电14nm制程打败了AMD的台积电7nm芯片(GTX2080vsRadeonVII),性能更高的同时功耗甚至还更低,这是架构设计的魅力所在。
到了22nm之后,芯片生产商的设计规则不会告诉芯片设计公司,台积电帮海思代工,它不可能告诉海思7nm的芯片与非门版图怎么设置,时钟线上反相器的MOS该放在哪个位置。
这属于芯片制造厂商们靠经验堆出来的独门秘诀,属于台积电的看家本领。所以华国的芯片设计公司给台积电的只会是一个大概的样式,然后加上逻辑序列。
这些逻辑序列需要多次流片才能实现,海思负责芯片的大方向,台积电在大方向上去做调整,具体版图怎么设计,mask怎么做。
效果自然不如英特尔和三星,能够从底层做起。
这也是为什么高通和AMD的芯片比不过三星和英特尔的芯片。
七百亿看上去很多,实际上真正要操作的时候完全不是一码事。
在纳斯达克泡沫破裂时,周新收购了ARM和英伟达,实际上周新最为垂涎的还是应用材料公司。
应用材料公司几乎垄断了除光刻机以外的所有设备,只是这些设备名气没有光刻机那么大。
但是即便泡沫破裂,应用材料的市值也在1000亿美元,要想控股,至少得准备两倍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