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厂的新车间里,李野正领着以赵教授为首的技术团队熟悉生产线。
“赵教授,我们一分厂的技术力量太过单薄,想要全面落实新的生产标准,有不小的难度,所以就得麻烦各位了”
赵教授很幽默的道:“没关系,只要你遵守承诺,按照昌北的标准来,这种麻烦多多益善”
赵教授是唐明泰的老师,而唐明泰现在是昌北机械公司的技术经理,所以这一次李野在一分厂搞管理改革、技术改革,自然就想到了这些能人。
按理说一个130卡车的生产线,是不值得像赵教授这样的人带队“出手”的,
但无奈李野的“出手”太大方了。
赵教授是业内大佬,可能还看不上那几张钞票,但是研究所里那些副研究员、研究员级别的技术人才,却经受不住这种“正当收入”的诱惑。
自从84年开始,内地的通货膨胀一直不停,很多教授级别的高工在无奈之下,都要在下班之后搞第二职业补贴家用。
大晚上的去夜市摆摊,都怕遇到熟人。
现在李野给出这个机会,在外面干一个月,给一条生产线制定科学、详细的生产标准,就可以拿到近千块的“合法收入”,
而且人家工人还一口一个“李工”“张工”的叫着,这种精神享受比那钞票还让人心动。
用赵教授这次带来的弟子吴炎的话说就是――“钱不钱的不算事儿,起码顾了咱的面子,你让一群工程师去卖茶叶蛋,那不扯淡吗?”
吴炎这些人,宁愿为了一个生产环节,费尽心力仔细测算细化最佳的生产方式,也不愿意简简单单的“鸡蛋四毛,一块钱三个。”
吴炎从车间天车上走了下来,顾不得擦脸上的汗水,就对李野保证道:“李科长你放心吧!给我们二十天的时间,保证让你们一分厂达到每月八百辆的产量。”
“八百辆?”
李野皱了皱眉,然后问道:“老吴,能再高点吗?咱们都是老相识了,你可不能打埋伏。”
张良山怔了一下,严谨的道:“李野,你们的工人有大半是新上岗的,想要保证质量和品质,八百到一千辆是最合理的产量了”
吴炎是三年前就进了昌北做技术员,对工业流水线的经验非常丰富,而且跟李野喝酒都喝醉了几回,肯定不会藏着掖着。
所以他既然说每月只能八百辆,那就真的是八百辆。
李野想了想道:“那你们再按照两班倒二十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