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公司这边主要的精力就是筹备新品,还有工厂筹建。
再一个重中之重的,就是源头渠道找货源。
说好听点就是:助农包产,和农民签订收购协议,然后按照吴舟公司这边的要求种植产品。
“自建工厂、自建供应链,自产核心原材料”,这样可以最好地保证高品质,又能避免被人恶意操作。
当然这一套下来也是重资产啊,即便是三大家做了这么多年的头部,也没干过这种事儿。
也就个别细分品类的头部品牌,才有类似规划,但也大多仅仅单一品类。
而不像吴舟这种,批量,大面积。
所以明明整个公司下半年业绩挺好的,利润也不错,但最后一看财务报表,也就净资产不断增加,利润愣是没多少。
现在的零食类目,吴舟已经是做到top1了,几个新品牌也在一点点地把融合原有的市场。
不过你毕竟市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每年国家消费增长大多都在10%以内。按常理说,成为市场头部之后,要不就是向上捅破天,要不就是向下兼容。
不够吴舟这边兼容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头部品牌的主要竞争单品。
至于那些小的边缘三流品牌,不是吴舟这边抢的流量,毕竟他们大多价格都非常低。
目标人群完全不一样。
不过吴舟这边抢了几个大竞争对手的市场。而这些对手们,又不想轻易认输,被市场淘汰怎么办?
砸呗,死劲砸钱,今年下半年这些头部品牌,只要不躺平,一个个的营销费用都是屡创新高。
新品迭代速度比之往年高了数倍。
这些都是无奈之举。
如果市场一直处在高速成长的增量状态,即便是很多大问题也是可以被增量消化。
但一旦市场成为存量市场,问题就会凸显。
而市场变为缩量的话,那即便是小问题也能引爆。
当前情况就是,桥霏家做的是增量市场,他的增长主要是在收割头部品牌的高净值人群。
头部竞争品牌,成为存量市场,问题开始凸显,让他们不得不加大投入,消化问题。
而尾部的一些竞争品牌,就成为了缩量市场,他们的市场被头部品牌价格战蚕食消化。
对于消费者来说。
就是低价也能买到好品牌的产品了,要是想买更好的,可以买桥霏家。
实际上,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