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奏出的音响效果,节奏的准确,这几个名词背后都有门道,并不是把几个音符弹响就算是完成。
就拿张雅惠刚才演奏左手音程来说,两根手指同时下键按响,一个听起来简单的演奏动作,很多孩子却不能做到在实际演奏中高质量完成,多呈现为不能将两个音同时弹到饱满。
想做到饱满,这背后藏着基本功和演奏意识。
孩子不错,手指很扎实,台下一定是个肯练的孩子,音乐感觉也算是出众的一类。
只是孩子的老师,老汤不多评价。
完整听完一遍主题,他只说一句,孩子的老师可能没有深入接触过海顿作品,再说的直白点,这孩子的老师对海顿这一时期作品的处理更像是门外汉。
虽说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但他是不会让自己的学生在演奏海顿作品时用那么多的手臂。
反观张雅惠的演奏,起初听起来还好,可越往后声音越重,强弱转换之间太突然,本来欢快的海顿旋律隐隐在向贝多芬晚期靠拢。
他不认为这是一个孩子自己做出的处理,如果没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孩子绝不会处理的这么成人化,且带有严重的偏离时期倾向。
舞台上,张雅惠以弹至一半,忍着肩膀传来的酸疼,她一边提醒自己不要忘谱,一边又提醒自己下一个句子要弹得重一些。
眼见两条细长的眉毛已经随着起起落落的双手拧在一起。
李安这个角度看不清孩子的表情,他只今晚张雅惠的海顿死气沉沉,这点在昨天的巴赫也有体现,但由于昨天是小调作品,体现的并不明显。
把一首本该明朗的海顿大调作品弹成这样,李安觉得此刻孩子心里一定没有什么快乐。
处理的太过了,他心叹。
就像让一个只有十岁的女孩穿成年人的服饰,画浓艳的眼妆。
再有审美价值,也透着一股畸形。
况且张雅惠的处理明显带着一种没有主张的捏造在其中,影响海顿音乐表现效果的因素实际上并不多。
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普遍琴童,能将海顿作品中的装饰音和跳音奏好,并在节拍不乱的情况下保证一定速度就算不错了。
毫不客气地讲,以作品风格来评判,张雅惠在这首作品中的装饰音弹得一塌湖涂。
只需以指尖滑落带过的装饰音,她全部去特别强调,就比如第七小节带有颤音标记的Do,给人感觉用上了身体里的全部力气在两个琴键上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