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投奔京都亲戚。
家里很多下人都被留下来,给了卖身契,自己找门路。
于嬷嬷家就在附近的村里,她大哥已经没了,只剩下侄子一家。
起初,侄媳妇为了她手中的银子,表现得颇为和善,都是亲人,于嬷嬷很大方,没想着那些弯弯道。
这才没几日,手里的积攒的几十两银子,就被骗了个干净。
眼瞅着粮价涨得厉害,家里多出一口人吃饭,差不少,侄媳妇看着每日的米粮要多出去两三个馒头,背地里没少骂人。
可她刚骗完银子,不好马上翻脸。
一次在和村里人说于嬷嬷坏话,就被于嬷嬷听见了。
“她人也硬气,当即卷着包袱,投奔我家一个下人,那人是她的老姐妹。”
马碧荷前几天念叨这事,让她身边伺候的婆子听见了,就上心帮忙打听。
于嬷嬷年轻那会儿去过京都,在京都大户人家的府上学了好几年,善于做滋补的汤水,伺候月子,还善于帮产妇接生。
若不是北地战事,她原来的主家害怕,匆忙上路,也不会丢下她不管。
“这么说,我就算是捡了个便宜。”
李海棠点头,她这里没有太多要求,人知根知底就行。
“明日我让她过来请安,你若觉得可以就留下。”
马碧荷拍板决定,嬷嬷的工钱要高一些,每个月半两银子,包吃住,还有一年四季的衣裳。
于嬷嬷没什么亲人,可以签死契。
“这个就按照她原来的主家给,若是做得好,再加钱。”
对于下人,李海棠从不吝啬,现代的月嫂,工钱高,她完全理解,伺候坐月子的妇人其实很不容易。
头三个月,她就是个炮仗,一点就着,怒火压都压不住,感觉自己快成神经病了。
好在,四个月之后,李海棠又变得正常。
“鹿城城门开放,咱们第一家店铺,不如就选在鹿城。”
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过年,若是动作快,铺子年前开张,多少能赚一笔。
年前狠狠地采买,几乎是百姓们不成文的习俗。
那些平日酱油和醋都要抠省的人家也不例外,过年买年货,可以掏空一年的积蓄。
过年不红火,没个好兆头,来年不得翻身,百姓们普遍这样想。
年底的衣裳,布匹,首饰,各类小物件,最是畅销。
鹿城也是北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