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对于李睿来说,如果所有事情没有象他想象中那样发展下去,最是让他忍受不了!
现在全局的布置尚称稳定。但是李睿却希望采取更加积极一点的行动。至少在辽西可以试探性地发动一点攻势。早点将日军的主力向西面拉过去去。而且辽西深入一些的话。还可以对北满的纵深有所照应。每在东北丢一个县城,丢掉什么土地,就让这位少将深深觉得是军人的耻辱!另外他还有战略上面的考虑,他一直在深深担忧日军地海上优势。如果日军集中主力于南满的话。那么从海上得到支援是很便宜的事情。总参还有蔡锷的决策,多少有些一厢情愿的以为日军会将兵力在辽西辽南两分。给国防军造成中央突破的机会。这种诱敌深入的战术,在青岛的时候取得了成功。但是可别指望战事会简单的重复!从日军挑选寺内正毅这员败军之将重掌中国派遣军大权之后。他就认为。日军也是非常重视战场上面的教训!他们对这场国运之战也是非常地慎重。至少在战术层面上是这样。当初在青岛日军吃了兵力分散的亏,这次很有可能他们会专注一翼。最大限度的得到他们优势海军的配合!
如果真的想在战场上面谋求拉开日军兵力的机会,那么就必须在辽西对日军施加更大的压力!用主动的攻击,逐渐转变双方的战斗利害线。让日军不得不将兵力向辽西倾斜,掩护他们的侧翼。那么在辽南发起地攻势,才会更加地主动!而且如果日军始终不分兵怎么办?如何能把日军海陆联系割断?在总参前进指挥部没有抵达天津之前,对国防军海上力量到底准备了哪些(他知道一定会有所准备的),李睿还不是很清楚。
他的意见向蔡锷强烈的反应过了,蔡锷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虑。最后还是否决了他提出的在辽西提前发动主力攻势的提议。蔡锷担心也是很有道理。辽西过早将主力展开,也许会让日军不敢大胆南下。去争夺锦州。那么对既定的战略计划有很大的妨碍。在日军主力动向还未完全明确之前,再观察一下是很有必要的。长期地战事,中国并不害怕,日本人却消耗不起。现在命令已经下达,再突然改变决心,对于大军指挥来说,是相当忌讳的事情。
李睿对蔡锷的决定也只有服从,但是他心里的郁闷却不用说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够独当一面!加上首都国民党方面一直对奉天失陷喋喋不休,对宣战问题多有杯葛。让李睿更加的在天津有些坐不住屁股,还不如给自己一个集团军指挥呢!至少可以在战场上面和鬼子干个痛快。至少不用坐在这个位置上面看某些家伙的嘴脸!这个国家在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