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控制局面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创办学校。
作为一个自幼接受儒家系统教育的汉人,身处一帮文盲群中,想来冯太后早就心生厌烦,再者就治理国家而言,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冯太后既有意做一番大事,名垂青史,似乎建学校就成了必经之路。
北魏自386年建国,到466年已有81年之久,却一直都没有学校,无论汉人子弟,还是鲜卑贵族,都和学习绝缘,下层人士为了填饱肚子而疲于奔命,上层上士则只知崇尚武力,一味依靠征伐实现自身价值。
如果没有冯太后,北魏或许也终究会建学校,但必然会延后许多年。
学校本身的意义不在于校,而在于学,有无固定的场所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教人与求教,但因为北魏没有学习的传统,所以要想提升整体国民的素质,学校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466年9月25日,北魏政府开始在每个郡都设立一个学校,选拔有学识的人当校长和老师,广泛招收学生。
冯太后虽有心,但建学校的具体工作也要手下的人去做,主要是仰仗立法院总立法长高允和相州督导官李訢。
高允是北魏老臣了,资历和名望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冯太后用他自是情理之中的。
至于李訢,本是老臣李崇的儿子,且和同族的李敷关系很好,而李敷是冯太后的情夫之一,凭借两个过硬的关系,加上自身确有几分才学,终于也得到冯太后的赏识。
就在冯太后继续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完全扰乱了北魏的正常路线。
而这次意外,却是意外之喜。
刘宋名将薛安都突然派使节向北魏投降,并把儿子送去当人质,汝南郡长常珍奇也跟着呈上降书,献出郡城悬瓠,二人同时恳请北魏出兵南下。
冯太后得到前线的报告,一时有些冷静不下来,再三确定消息的准确性,终于意气风发地下令镇东大将军尉元、镇东将军孔伯恭,联合率骑兵一万人,向东支援彭城,镇西大将军、西河公拓跋石,以及荆豫南雍军区司令长官张穷奇,向西支援悬瓠,同时任命薛安都为徐兖等五州军区司令长官、镇南大将军,徐州督导官,封河东公,常珍奇为平南将军、豫州督导官,封河内公。
北魏与刘宋多年未发生大规模的争斗,冯太后也本不想大动干戈,但此番北魏抓到难得的良机,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冯太后当机立断,再度掀起南征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