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能顺利拿到举人名额,毕竟这些人大多都是皇帝身边亲信之人,他们因为一些功劳被赏赐,可以安排没有科举的家人直接入国子监从而绕过院试这一关。
成为监生后,自然还要想着继续获益,由此就有了皿字号有固定名额的政策。
而在这次南直隶乡试中,隆庆皇帝取消了皿字号特权,把中举的名额按照考生成绩分配,自然影响了国子监监生中举人数。
王希烈主考的此次乡试,监生中举者较往年大减超过七成,这引发南京国子监监生强烈不满。
在榜单揭晓后,考试官王希烈、孙铤等至国学谓文庙时,南京国子监监生下第者数百人喧哗噪于门外,同时对王希烈等考官口无遮拦的辱骂。
这件事,本质上其实是隆庆皇帝打破旧规,没有给予国子监考生录取优待而引发。
不过对这些人来说,他们只能把怨气发泄到考官们身上,以此发泄落榜后的戾气。
此事当日在南京城影响极大,即便有巡城御史等干预,监生们依旧聚团鼓噪多时方歇。
这么大的事儿,南京那边自然是上报到京城,看皇帝的意思。
其实,隆庆皇帝下旨,本意也是为了给朝廷录取优质人才才做出的这项决定。
朝廷并没有因此就减少南直隶生员总数,南直隶录取举人人数依旧是大明朝各省之冠。
但是对于那些落榜监生来说,他们的优待没有了,火气自然要找地方发泄。
要是事先知道没有这项优待政策,他们才不会千里迢迢到南京国子监读书。
京城居大不易,南京城也是居大不易。
礼部商议半晌也没个好办法,礼部这边可以压下公文,可通政司那边是会直接送到内阁去的。
高仪带着两位侍郎去了内阁,此时内阁阁臣也在徐阶值房正在商量此事。
“抓人吧,鼓噪之人必须严惩,否则朝廷脸面何在?”
明朝对读书人优待,可也限制颇多,特别是生员干政。
后世传颂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话,要是放在明初和中期,那就是治罪的理由,也就是皇朝末期才没有人去管,甚至还被四处流传。
对于没有入仕的读书人,朝廷给你优待是为了让你安心读书,可不是让你仗着有点学识出来骂人的。
因为读书人动律法,也会思考,他们往往能够看穿时弊。
四年后,也就是隆庆五年的时候,刘元卿参加会试所写的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