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间,有所谓元文化的表述。
元文化的意思,就是刨除那些繁文缛节,刨除那些根本不必交谈的废话,去说那些实质本源。
中国的元文化,本质就是没有身份界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在几千年前就发出了如此的呼喊,这究竟是陈胜亲口所言,还是司马迁的遥情想象,后世的人已经无从得知了,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中国人的眼里,一个人的个人奋斗比他的出身更能决定他的命运,他的地位。
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终于在72岁时借钓鱼的机会与姬昌相见,助其兴周灭商。战国时,张仪,苏秦以布衣之身,游说诸国,官拜将相。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西汉开国功臣,也绝大多数出身布衣。“英雄不问出处”成为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的思想。
而在印度,婆罗门是决不会去同情贱民,认同贱民是和自己人格想等的人的。
本质上,就是不同民族在入侵印度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近乎于相似的统治方式:种姓制度。
这些人也不嫌无聊,这套把戏玩了这么多次,都已经习以为常。
这也导致了,在新的征服者出现后,整片大陆麻木不仁,想着的不是保护共同利益,而是思考着如何维持自己的地位,而对于新从北方来到的民族来说,对于自己民族,或者说自己这些精英自己的利益来说,如何选择?
统治成本与收益产出比。
这是一种上层挤眉弄眼,互相勾结一番后,发现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无论是被征服民族的上层还是征服者民族的上层都差不多。
人类有无数的政策和法规,乃至于道德,其实最后都输给了成本,这几乎是普世价值。
印度的村社制是构成古印度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古印度奴隶、封建社会的基础。村社制与种姓制度结合,村社内部阶级分明,对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来说,几乎是最佳选择。
按照教阶制度的分工各司其职,高种姓的负责村社的祭祀、教育、行政管理等,低种姓的则去种田、纳税和做一些服务于高种姓的工作,诸如清除垃圾、屠宰等。
而在村社外部,地形复杂、山川阻隔、道路艰险,再加上每个村社都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各村村长等村社管理人员直接替国家征税和传达国家指令,所以村社之这些田园风味的“小王国”使人们的头脑局限在极狭小的村社范围之内。
对内,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