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正是这些细节,让实际的琉球,跟他们心目中的琉球,有着极大的偏差。
不管是亲华还是亲日,都是出于利益。琉球在华夏周边各国是朝贡最频繁的一个每两年一贡,许船两艘,中方次年回一艘船去琉球。琉球人以手工野物,换取金银绸缎,利益颇丰。
除开朝贡,琉球与福建的民间贸易往来也非常兴盛,原本琉球就处于日本长崎-福建月港-吕宋马尼拉这条贸易路线的中转点,跟中**持密切关系,自然是基本国策。
因此当大明覆灭,琉球贡使滞留福建时,满清征南大将军博洛伸手一招,琉球贡使就屁颠屁颠去了北京,奉顺治皇帝为主,还将明朝的册封金印交了上去,什么“大明为父”的节操,那是一分没有,当琉球人心向华夏,不过是一厢情愿。
萧胜的战列舰驶入那霸,的确震慑了琉球一国,加之福建已入英华,英华商船在琉球来往频繁,还惹出诸多贸易纷争,琉球对英华已有很深印象。
尚敬王干脆利落地献上贡表,奉英华为华夏正朔,自居为英华藩属,萧胜和海军众将都觉目的已实现,就连塞防司冯敬尧都没注意到,尚敬王害怕得过了头,首辅蔡温眼中还带着疑虑,而尚敬王身边那些剃着日本头的家伙,眼中更是恨。,
当冯敬尧向琉球提出了《那霸条约》后,这三方的眼神,全都变成了恨,可萧胜和冯敬尧依旧没太注意。
《那霸条约》的本质是确保英华海商的利益,在英华的整体贸易布局里,琉球是通向日本的跳板。因此条约要求琉球服从英华的贸易主导权,包括交出海关权,商事裁判权以及允许英华驻军。
这已是萧胜和冯敬尧商议之后的温和条件,毕竟琉球是独立一国,历来对华夏恭顺,得注意吃相,小口小口地来。为此条约还大肆渲染英华的“亚洲共荣”政策,希望琉球秉承“事华夏为父”的忠诚传统,搭上英华这趟快车。
两人都没想到,当然,对琉球并不知根底的李肆也没有想到,英华北进,除了损害日本,主要是萨摩藩的利益外,同时也破坏了日本加琉球的共同利益。
英华如此深地介入琉球主权,琉球原本因介于中日之间而独立存在的地位也失去了,换句话说,对日本来说,琉球再没了隔开中日而单独存在的价值。
对琉球本身而言,朝贡华夏不过是利益所需,尽管因尚敬王和蔡温的推动,琉球正在广兴儒学,可琉球跟交趾、广南等国不同,琉球的社会根基是在日本一面。
英华如此强力介入,国家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