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长战舰护卫着七艘高干舷,宽船身,至少三千料的三桅大海船,能载二三十人的小船正由船舷两侧的低矮吊车缀下海面,渔网般的绳梯挂在船身上,步枪、毛毯、水壶、弹药袋的士兵挤在船边,借着绳网换乘小船。
“每条子母舰载四百兵,搭八条小船,三个波次就能把所有兵和四门四斤炮送上岸。最多两个时辰,仁川岸上就有齐装满员的两个营,加上舰炮的掩护,就算有两万敌军阻击,也能轻松当面打垮。”
韩再兴已换乘小船上岸指挥,郑永对留在战舰上指挥补给运送的副帅张应这么介绍着。
“海军这几年没造战舰,就造这种运兵船了?”
张应对这种运兵船赞叹不已,就靠这种船的高效率,登陆仁川才从纸面计划变成现实。
眼下是圣道十二年七月底,六月时,接报锡保所部“联军”入朝,同时年羹尧也在调度兵马,准备渡海参战,韩国崇道皇帝有些发慌,韩再兴和张应两帅也认为,继续这么由北向南平推划不来,毕竟“韩军”还不堪大用。
于是登陆仁川的计划就浮上水面,但根据之前罗五桂所掌握的仁川水文来看,这个计划很难实现。
由海到陆,即便还不是机械化时代,要运的只是兵丁、火炮、枪弹和粮草,事情也没那么简单。仁川海道狭窄,潮汐落差大,行船靠岸的窗口时间短。要成建制地送上大军,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只是送两个营的先头部队上岸就要至少一整天,而守军因前次福华公司船队登陆的经验已有所准备,这种上岸速度,难以及时形成战力,驱逐可能多达两万的守军。
仁川就在朝鲜的腰眼上,离汉城不过六十里地。从仁川上岸,直逼汉城。这是刚出炉的参谋都能给出的必选方案。但鉴于陆军上岸的速度,以及仁川复杂的水文,韩再兴的方案最初还被不少部下暗中置疑,乃至怀疑韩再兴这员宿将的能力。
罗五桂的仁川水文资料解决了第二个顾虑,而第一个顾虑,则由海军的运兵船和登陆方案打消了。
郑永道:“萧老大说了,咱们海军不仅要管海上,所有舰炮能轰到的范围。也都归我们管。现在海面上没什么威胁,海军的另一桩工作,就是在最快的时间里,用最直接的路线。把尽可能多的兵和辎重由海送上陆地。”
他的话语里还含着发自肺腑的期待:“香港船厂还在琢磨宋代的子母船,想让小船直接从大船的肚子里吐出来呢。”
张应欣慰地点头,这下他总算能在朝鲜拿到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