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白马掠三国 > 一百一十一 因地制宜

一百一十一 因地制宜(2 / 3)

但又非常的客观。

要知道,最了解一个人的人,不是最好的朋友,就该是最大的敌人,曹操两点都沾了,却给出如此的评论。

只能说明,单从霸主的角度来论,袁绍本质里,缺点确实比较多一点。

毕竟,从其手下人事调动来看,袁绍此人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

放着手下一干文武,将四洲之地,分给三个儿子一个侄子管理,这事除了袁绍,也没谁了...

相比之下的曹操,则更显得“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在用人{调兵遣将}方面,袁绍用人唯亲,而曹操却是真正的做到了量才是用。

相比起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则是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这种人的表现就是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很强,而且越是遇到大事越不慌张,真的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而在所有的军事、政治斗争中,这种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众所周知,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往往就在几分钟之内,谁先抢占那一线先机,胜利的天平就会向谁倾斜。

事情的发展往往是由人决定的,而人的性格往往是做决策的决定因素,如有人急躁冒进,有人犹豫不决,都会决定事情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要知道,在刚开始会盟的时候,曹操可是便建议趁联盟刚刚成立、士气正旺,董卓还没准备好之际,立刻分兵五路。

一路攻打汜水关,一路佯攻虎牢关,一路绕道洛阳城后偷袭,一路劫在函谷关,防止董卓在西凉老家的援兵,一路攻打荣阳关掐断董卓的退路。

要是计划实施,就算破不了洛阳,斩不了董卓,也会重创董卓的西凉军,而联盟军却会牢牢地把握住主动,干掉董卓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可惜,刚开始的时候,曹操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这帮子诸侯聚在一起,并没有把董卓放在眼里。

一个个都只顾着胡吃海喝的在帐篷内高谈阔论的吹着牛,指点江山气吞万里,觉得如此众多的军队出马,必能一下子打到洛阳,让董卓乖乖投降!

结果,良机一失,便不再返回。

战情突变,导致现在,这个建议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后悔不得。

战场之上,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唯有因地制宜、因时而定,方能最终适应突变的战场,从而出奇致胜。

就好比

最新小说: 大唐地主家的傻儿子 新雍正王朝 汉元1836 始皇系统之召唤三国 狂暴妖孽兵王 都市之妖孽战神 大唐如意郎 演义级猛将 铁血钢兵 大唐神级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