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老家。
期间,郑歌和官方大小领导寒暄一番,走了一下亲戚,还去了一趟郑家村祠堂,和郑家村的几位老人聊了聊。
这几位老人,都在百岁左右。
最年轻的,也都96了。
年龄最大的,已经112岁了,可以说是从清末走过来的。
和老人聊了一番,郑歌一行人又来到未建成的基金会总部。
“唉!这个郑家村,真是好运道啊!”
郑家村基金会总部,看着郑歌一行人,外围一些人脸色羡慕。他们有的来自县城,是各大领导的随行人员。
也有附近,慕名而来的。
此时他们都是一副艳羡的目光,看着郑家村的人。
“就是,这才多久,郑家村,家家户户都盖上了小洋楼,路也修了,学校也重修了。这又建了个郑家村基金会。”
“听说这个基金会,是郑歌为回馈老家特意修建的。只要是郑氏族谱里的人,都可以申请到一笔资金去创业。”
“嘿嘿!背靠长歌系,有着大量资金、资源支持,创业什么的想不成功都难。”
“唉!真让人羡慕。”
“没办法,谁让人家村里出了个首富呢?”
“我们村怎么没出个这样的人呢?”
“话说,郑歌出身我们阳县,是我们阳县子弟。这不能只顾着郑家村的发展啊!也得顾及一下我们阳县乡亲啊!”
“是啊。”
“我觉得,我们应该提出来。”
“同意。”
“……”
一群人小声议论着,言语间充满了艳羡。
议论着,议论着,话头就有些不对了。
……
另一边,郑歌自然没关注身后人的议论。
他和市里、县里,郑家村的几位老人,以及基金会的管理层,在工地上视察着。
基金会总部才刚开工没多久,只有几个建筑地基,框架结构,也没什么可看的。郑歌也就看看整体规划。
旁边有工程的负责人,专门为他们介绍着。
听着介绍,看着周围的规划,郑歌满意的点点头。
“郑总,不知道郑家村日后的发展方向是?”
看着占地面积广大的建筑群,阳县大领导对郑歌问道。
“这个不好说。”
郑歌笑了笑,道:“基金会的目标,是支持大家创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