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哼了一声,不打算和他辩论下去,继续低头仔细处理鱼鳞,不过突然想到还没有问大叔这鲊到底是什么东西。
“就是腌鱼腌肉的另一种做法,南方吃的比较多。主要是南方水多,鱼米之乡虽然捕鱼方便却不容易储存,古代的储存条件又没有现在这么便利,没有冰箱可以冷藏冷冻,而了避免食物变质,只能对食物本身花心思。就光我知道的春心方法就不下五种。亲种一种方法我是在云南的时候亲眼所见并且好好的亲手尝试了一下,感觉非常有意思。那时候我帮朋友办一件事,住在当地一户老乡家里。那时候刚好是在腊月,为了让来年也有肉吃,村子里每家每户都在赶制琵琶肉。”
“琵琶肉?那是什么?”我只听说过琵琶腿,我以为差不多是这样的食物,却没想到这琵琶肉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大叔比划了一下琵琶肉的大小,比琵琶腿要大上很多快赶上一头猪的大小。事实上这琵琶肉就是一整头猪肉:“其实就是杀好年诸后,剔下骨头和内脏,让整头猪只剩下皮和肉。这时候要把之前磨好的调料粉末置于肉上,比如辣椒、花椒、粗盐什么的,最后撒上白酒,当然调料不局限于这些,这些只是必须要放的,我煮的那户人家还会放一些草果粉在上面,别家也会放一些自制的秘方调料。撒好这些调料之后,家里力气最大的人就会大力地将这些调料揉进肉里,效果和腌肉很像,不过腌肉是靠瓦缸里的腌料上味道,但是这种肉则是靠人力将味道揉进肉里。最后待整头猪的肉都浸入了调料的味道,便需要用最粗的麻线将有刀口的地方缝合,还要在缝合的地方抹上调了香油的灶灰填封严实,以免小虫或者空气进入。之后这头有滋有味的猪就会被抬到院子里的木台子上放好,然后在上面再压上一块木板子,等待时间和风的魔法将它制成风干肉。那时候和老乡一起做风干肉,发现老乡总是在把猪抬到木台子上的时候嘴里说着对风的呼唤和感谢。他们认为这风干肉里包含了太多的东西,一家人的努力和大自然的神力,他们从风干肉里找到了和大自然的相处之道。之所以被叫做琵琶肉是因为缝好后的猪看起来很像是琵琶,所以就取名为琵琶肉。”
我点点头,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位同学家里确实曾经寄来过这样的自制风干肉,当时只是吃着很好吃,出门现在了解了制作过程顿时觉得这种天然美味实在难得。
这样说这着话,大叔把一部分刚刚刮好鱼鳞的鲤鱼切成薄厚一致的鱼片,接着讲起了他住在老乡家里的时光:“那时候我住在老乡家,参与了杀年猪,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