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包中的白色药末,杨承志知道,这才是第一步。
放下手中的药末,从空间中把昨晚采摘下来的八种药材拿出来,摘去废弃的部分,把有用的部分清洗干净,放到机器中榨成药汁,再分离烘干。
看着桌子上摆放好的三十九个小包,杨承志知道第一步泡制药材完成。
接下来该熬制了,这一步一点也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前功尽弃。
杨承志坐在屋中,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大约半个来小时,杨承志把药炉从空间水中取出,里外仔细的擦了几遍,直到药炉上没有一丝水迹。
他把药炉放到电热器上,插上电源,由于从没炼制过丹药,杨承志特意让左耀祖准备了一只耐高温的电子温度计。
把电子温度计连接在药炉特质的接口,杨承志往药炉中添加了一些空间水,空间水约莫占了整个药炉空间的三分之一。
古人炼丹单靠眼力经验,杨承志菜鸟一个,火候掌握不了,经验一点没有,他才想到了用温度计来掌握火候。
他专门研究过《青囊经》中炼制药丸所需的各种火候,又上网查阅了一下,古代和现代温度火候对比表,研究了一段时间,也做过几次实验,他对古代所说的火候通过温度计大致也掌握。
加好空间水,杨承志把三十九种药材粉末,放到伸手就能探着的地方,静静的坐在药炉前观察药炉中水温的变化。
每当空间水温到了一个温度,杨承志快速的拆一种在这个温度需要放进去的药末,升温、降温,足足一个多小时,杨承志才把三十九种药材全部放进药炉。
盖上药炉的盖子,从上面小孔伸进一根特质的小棒,杨承志不停的搅拌药炉中药物,等到药香从小孔中散逸出来。
杨承志知道,快成功了,他把电热器的温度加到最高。就见药炉盖子的三个小孔都冒着夹带药香的白气,等冒出的白气稍有减少,他立马关掉电源。
片刻的功夫,药炉就完全冷却,这是是杨承志让大舅左耀祖,找特殊材料炼制药炉的原因,。这种材料最大的好处就是升温快,冷却也快。
揭开盖子放到一边的桌子上,杨承志看到药炉的底部铺了一层暗红色的药泥,他知道这炉药炼制成功了。
用小铲子把药炉中的药泥小心的铲倒一个准备好的玻璃器皿中,他把药炉清洗干净,放到一边。
杨承志从空间中取出一小瓶猴儿酒,把猴儿酒和蜂蜜调制成糊糊状,倒进盛放药泥的玻璃器皿中搅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