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养神辟邪。
杨承志又把药园仔仔细细找了一遍,确认没有遗留下什么珍稀的药材,他到溪流边痛痛快快的洗了一澡,做了一顿美食犒劳了自己一顿。
第二天早早起来,把帐篷灶具都洗干净收拾好,带着一群伙伴们,沿着溪流顺流而上。他边走边观察潺潺的溪流,从溪流中并没有看到娃娃鱼和乌鱼。
他猜测那个山谷中的娃娃鱼和乌鱼都是由那个逝去的丹师带过去养殖的,要不然的话不可能下面溪流中有,而上面的溪流中就不见踪迹了。
顺流而上,杨承志看到一种奇怪的作物,这种作物长得好似平城地区大面积种植的黍子,可好似黍子的作物结出的穗子却和黍子的穗子不一样,它的穗子和南方种植的稻穗到十分相像。
起初杨承志并没有在意这种作物,一直以为它们都是生长在山里变异的黍子,可慢慢的发现溪流岸边这种作物越来越多,甚至在一些地方这种作物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生长。
这倒是引起了杨承志的注意,看了一下作物穗子,生长在平城地区的他当然知道知道平城这地方种植的黍子。
可问题是他一直以为黍子的作物,无论从穗子和还没有成熟的果实颗粒,都不是他认识的黍子,他就纳闷了,明明植株根茎就是黍子,可结出的穗子为什么就不是黍子了。
蹲在这种作物边,杨承志想了半天,也没想出这到底是什么作物,揉了揉发胀的脑袋,他站起身子,不去想了,反正就是一种作物,又不是什么珍稀药材或者是帝王吃的御食。
想到御食,他突然脑子一闪,记起了《青囊经》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大致的意思就是说。
在两汉之前,宫廷中有这样一种御食,是一种叫做“黍稻”结仔后,把仔去皮,磨成面,按照北方用黍子做糕的做法,做出的一种叫做炎帝糕的食物。
相传这种黍稻是华夏始祖炎帝当年为拯救受苦受难的黎明百姓,尝百草时发现的一种作物,他当时发现这种作物的仔没有毒性可以食用。后来带回去经过加工,做出了一种糕一样的食物,解决了当时很多挨饿受饥的百姓。
后来人们把这种作物称为“黍稻”,用它做出的食物为了纪念炎帝叫做“炎帝糕”。
虽说这是一种食物,当时人们就拿他当做填饱肚子的食物。可后来神医华佗发现,这种作物做出的炎帝糕,对人机体内的血液问题有很大的作用,很多身体肥胖,头晕目眩的人,经常吃这种炎帝糕,身体就会变瘦,头脑也不会发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