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x
魏国都城,大梁,国尉府。
国尉是战国时代的重要武职,在军队中的地位仅次于上将军。魏国的国尉与哪一国的国尉都不同,因为这是三代国尉,并不是一个人做国尉。
一连三代人都当国尉,在战国历史上仅次一家。久而久之,这家就以官为姓,人称尉氏,至于真实的姓氏,早已不为人记得了。
事实上,这个家族不是三代国尉,而是四代国尉。只不过,第四位国尉不是在魏国,而是在秦国,这就是尉缭家族。
第四个仕于秦国的人,就是名垂千古的尉缭。
尉缭这个家族,是以官为姓,这在战国时代很是常见。至于他的祖父、父亲叫什么名字,已经难以考证,本书中就称为“老缭子”。
据说,“尉缭”这个名字,是尉缭的曾祖父使用过的,因而,历史上有两个尉缭。一般说的尉缭,是指最后一个尉缭,即辅佐秦始皇成就一统伟业的尉缭。
老缭子约莫五十岁,身体健壮,极是精悍,一身的威猛气势,跪坐在矮几上,打量着短案上的文告,眉头拧得很紧。
尉缭恭恭敬敬的站着,没有出声打扰其父。
尉缭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身材壮硕,气质与其父截然不同,其父威猛,尉缭却是清雅,让人生出亲近之意。
一双眼睛特别明亮,炯炯有神,转动之际,透着睿智。
“缭儿,你是想去参与抡材大典?”老缭子终于抬起头来,打量着尉缭。
“是。”尉缭点头。
“百年战国,就未有如此操持抡材大典的,这个秦异人好大的手笔。”老缭子眉头一掀,如同出鞘的利剑,道:“他为士子读书人解决了舟车吃喝之资,前去参与抡材大典的读书人、士子必然不在少数。再者,七大战国皆要参与,意在招揽人才,若是一战成名,便可入仕,这是一条捷径,士子会趋之若鹜。因而,这次抡材大典必然是人才汇聚,开百年战国未有之盛况。”,
老缭子的眼光极为了得,一语道破玄机。
抡材大典本就是成名入仕的捷径,在抡材大典上一战成名,身价倍增,所交非富即贵,会为各国招揽。七大战国参与,招揽人才之意已明,仕子们还能不去的?
“学而优则仕”,这是数千年的教条,却是很经典,数千年没有改变的经典话语。
“爹,孩儿此去,非要入仕,是想见识天下人才。”尉缭说出想法。
“哦。”老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