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尊鼎取名为‘夏后杼鼎’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很合适。
从年代、铸工细致程度、纹饰、鼎上铭文字数,以及鼎中蕴含的考古价值,毫无疑问。夏后杼鼎在文物价值、意义上已超过了司母戊鼎。成为中华第一鼎。
刘震和不吝溢美之词。
用‘国之至宝,华夏文明神器’,‘华夏第一剑’,‘中华第一鼎’,‘博物馆镇馆之宝’来概括地形容伊祁盘、启剑、夏后杼鼎和图片中的夏代青铜器。
可以说,评价非常高了,高到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
不过,这句话一点不虚。‘伊祁盘’,‘夏后杼鼎’。‘启剑’,图片中的夏代青铜器足可以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刘震和几乎可以想象,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国际国内学术界会引发出一场的惊天海啸般的影响。
要知道这不是一件考古发现的普通的历史事件,而是对一个古文明的重新认识,定义。
刘震和看了一眼论文稿上第一页左上角投稿人的名字,陈锐,这是一个中国人。
刘震和深深地看了这个名字一眼,牢记了这个名字。
刘震和拿出手机。
对准论文上‘伊祁盘’,‘夏后杼鼎’,‘启剑’的图片拍了几张图片。
然后,在手机联系人列表选定几个联系人将这些图片发送过去。
接着,刘震和整个身躯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刚才阅读论文的时候,情绪波动太大,耗费了自己太多精力。
------
在西陕省,安西郊区农村,一个普通村庄,玉米地里。
一位头戴草笠,穿着白色上衣,下身穿着黑色裤子,衣服上沾满了泥土,看起来就像一个庄稼老汉的老人正蹲在地上与其它考古工作人员一同仔细清理着一座墓室。
老人叫吴正一,燕京大学考古系教授,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对中国古文字、考古学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吴正一曾经参与过‘夏商周断代工程’。
他在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上,与刘震和一样,是释古派。
‘释古派’主张把古书的记载和考古的成果结合起来,重建古史。
脚下是一座唐代墓,刚被盗过。
玉米地里出现了五个深浅不一的盗洞。
吴正一与西陕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这座唐代墓进行抢救性的发挖。
忽然,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