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导杆,使火箭的最大射程达到了五里左右,而且在战争中多次使用。英法入侵印度期间,虽然印度四分五裂,但也是尝试了抵抗的,战争中就大量使用了火箭,英国老很是吃了些亏。所以搞定了阿三之后,英国人非常好学的把这些火箭带回了本土,自己也研究了起来。
后来拿破仑横扫欧洲,欧洲搅屎棍英国自然要搅和一下,自然就惹祸上身了,拿破仑准备攻击英国本土。英国兵力不足,要是让拿帝登陆,基本就算歇菜了,所以只能在武器上想办法,在海上挡住拿破仑。物美价廉的火箭就被重视了起来,康格里夫几经研究改进,搞出了康格里夫*。一经问世,就凭借射速快、射程远、灵活机动等特点大出风头,被称为没有炮身的火炮灵魂。
从那以后,英军走到哪里都带着康格里夫*,拿破仑战争用它,美英战争也用它,两次鸦片战争欺负中国人也没少了它。二十年间,广州、长江口、南京、天津等地,到处都出现过这玩意儿的身影。这次攻击大沽口和塘沽的时候,英军也用过这东西,不过当时是作为火炮的辅助使用,所以并不显眼。
真正的悲哀,并不是被打败,而是败的憋屈。清军也曾经制造使用过类似的武器,叫做飞火铜枪,与康格里夫火箭的差异仅仅是尺寸而已。飞火铜枪不是临时的发明创造,也不仿制产品,而是从一本古籍里找到的制造方法。还有一位叫丁拱辰的回族大神,在十年以前就搞出了铁质*的廉价生产办法,让这宝贝更加物美价廉。也就是说中国在明代甚至更早,就已经有了金属外壳火箭,而由于没有人重视,制造方法几乎失传,只能从没人看的杂书里找到。所以到了清代还在使用老式火箭,还要受到英国用从中国传到印度的火箭改进的康格里夫火箭的攻击。发明出了廉价的火箭制造方法后又不推广,战后就再也见不到这种火箭的雄姿,这才是真正的耻辱。
*如流星一般砸入清军骑兵的队列,冲锋的箭头一时被炸的人仰马翻,击溃法军的希望也在一时化为乌有。好在英军的康格里夫*装药量有限,而且果兴阿都解决不了的精准度问题,英国佬也一样没辙,所以骑兵伤亡并不大。现在如果能撑住这一口气,继续冲击法军,局势仍旧大有可为。骑兵们也不是不懂这些,可是他们的马不懂,爆炸的巨大声响和火光,吓坏了这些蒙古高原的生物。受惊的马匹不停的暴跳挣扎,骑兵的骑术如何精良也管不住这些战马了,无可奈何的趴在马背上,无头苍蝇一样狂奔而散。
“制度啊!”果兴阿仰天长叹,这不是气数问题,这是制度问题